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二、教学重点

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三、课前准备

搜集杜甫的生平资料 四、课时教学内容 望 岳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

1

个人体会 教后反思 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六、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2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二、教学重点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三、课前准备搜集杜甫的生平资料四、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c3d28ynap4zk8m0hvkq6k2tg1xudp00s5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