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语文三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罗隐作品专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罗隐作品专练

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舍

罗隐

蟾宫虎穴两皆休,来凭危栏送远愁。 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 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阔深知世界浮。 欲共高僧话心迹,野花芳草奈相尤。

1.鉴赏颔联的表达效果。(5分)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1.赋予林莺、边雁以人的情感,认为林莺多事,乱说谎话;边雁薄情,只顾自己北归。诗人自己心绪不乐而迁怨于林莺、边雁,这种无理的指责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感伤。

2.仕途坎坷功业无成,忧伤无奈;在外漂泊的孤独;欲归隐又留恋尘世的矛盾心情

长安秋夜 罗 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 qī ]:倾斜,歪向一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1

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4、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3、DE

D项“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项“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全对得5分,选对一项得2分) 5、①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每点2分)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人进士不第,耐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漆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5.下列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6.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

2

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5、CE

6、用了通感,衬托等手法;写出了桃花的形态、芳香、艳丽。写出了它超出一般的景物,以景喻己,叙说自己的零落凄凉,透视出无限的忧伤,诗人子明才高,却数次落地,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简析

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 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

黄 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3

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

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8.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6分) 答案:

7、AD(A、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D、“读书人入仕的希望永远渺茫”错,原意是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把持朝政的封建贵族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8、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

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

高考语文三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罗隐作品专练

罗隐作品专练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舍罗隐蟾宫虎穴两皆休,来凭危栏送远愁。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阔深知世界浮。欲共高僧话心迹,野花芳草奈相尤。1.鉴赏颔联的表达效果。(5分)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1.赋予林莺、边雁以人的情感,认为林莺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c2zm2oqpi6d7jn4l8uv58u602x7bw012m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