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综述
摘 要
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源。信息这个概念自古有之,真正上升到战略高度时间并不长。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经和材料、能源等一起成为人类的三大资源。剖析信息资源的构成,分析其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研究二者的替代机制,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信息资源的本质,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提高其应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这样自然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资源 自然资源
一、研究背景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有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有形资源主要是资本,无形资源包括知识和信息资源,知识包括科学技术与管理要素,科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潜在的和间接的,进一步看,有四大要素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即资本、技术与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由于信息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国外研究现状
信息资源是用来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类福利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作为术语最早由罗尔科(J.O.Rourke,1970)在《加拿大的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anada”)一文中提出。对信息资源界定做出最多贡献的是美国学者霍顿(F.W.Jr.Horton,1986),他认为从政府文书管理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具有两层意思:第一,当资源为单数(Resource)时,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第二,当资源为复数(resources)时,信息资源指支持工具,包括供给、设备、环境、人员、资金等。
国内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问题。乌家培(1993)认为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狭义的信息资源实际上还包括信息载体,因为信息内容不能离开信息载体而独立存在。孟广均(2003)认为,信息资源包括
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赖茂生、杨秀丹等(2004)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活动各个领域所产生和有使用价值的信息集合。霍国庆、孟广君等(2002)认为知识是经过检验的高度序化的信息资源,是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形成的纯度较高的产品,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资源,但并非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知识。 在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靖继鹏(2004)认为信息可以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直接创造财富,并且通过生产力中的其它要素的内化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费成(2004)认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陈畴庸(2004)认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减轻其它资源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是图书文献信息资源,范围相对较窄。
在信息资源的影响因素方面,张彩、莫国辉(1999)认为国民信息素质会影响信息资源的获取;陈伟、汪琼(2002)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可以促进知识与信息资源的利用;喻战书(1999)、叶南平(2000)分析了信息立法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贾君枝(2003)认为网站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网络用户需求、网络信息服务机构的生产能力会影响网络信息资源配置;袁园(2004)分析了信息政策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李德华(1997)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因素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朱庆华、杜佳(2006)认为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规范政府行为。
总体上,在信息资源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二、信息资源的定义与组成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资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构成资源。对于信息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对决策有用的数据。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
广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要素”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资金和人等。
狭义的观点突出了信息是信息资源的核心要素,但忽略了“系统”。事实上,如果只有核心要素,而没有“支持”部分(技术、设备等),就不能进行有机的配置,不能发挥信息作为资源的最大效用。
归纳起来,可以认为,信息资源由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三大要素组成。
(1)信息生产者是为了某种目的的生产信息的劳动者,包括原始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或信息再生产者。
(2)信息既是信息生产的原料,也是产品。它是信息生产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各种活动直接产生效用,是信息资源的目标要素。
(3)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对声音、图像、文字等数据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
用的技术。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信息资源的界定
由于研究的方法、侧重点、学科领域的不同,对信息资源所下定义可以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定义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是否就是信息内容本身?包括不包括信息资源相关的设施?包括不包括信息资源的相关人员?二是信息与数据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二者并没有区别。三是强调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四是信息资源与知识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信息资源包括知识。
本文在分析信息和数据关系、信息与知识关系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做出如下定义:信息资源是用来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类福利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本定义有如下特点:
1、强调信息与数据的区别 数据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数据本身并不一定是信息,数据成为信息的前提有两个,或者是数据本身直接有用,或者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结果就变成了信息。数据是客观的,我们不能修改数据,而信息是主观的,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的结果,因此,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2、强调信息资源与知识的区别
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规律的。只有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是信息升华的成果,知识来源于信息。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是两个概念。比如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对某个企业而言,如果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准确度,从而带来效益,可以称之为信息经济;如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流程,进行扁平化管理,创造了新的效益,那么可以称之为知识经济,因为,这是新的管理知识的运用,而不仅仅是信息质量、数量和速度的变化。当然,实际上我们目前的经济既包括知识经济,也包括信息经济,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别开来,这也就是部分学者将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合二为一的原因,但二者的作用机理其实并不相同。根据这个定义,科技文献、图书情报知识更多地属于知识范畴,而不是信息,比如,某个专利的作用和功能是信息,而该专利的具体内容、实现手段、方法及技术等就是知识。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界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图书情报知识和信息的界限有时很模糊。
3、信息资源的分类 信息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识型信息,其特点是提供知识获得方法的信息,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有科技文献信息和图书情报信息,至于其具体内容,则更多地是知识。比如,告诉你图书馆有一本教你如何烹调的书,这是信息,至于具体烹调的方法、配方等书的具体内容,则是知识。第二类是经济信息,指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的信息,如市场信息、产品信息等。第三类是社会信息,指对社会进步、居民福利起作用的信息。此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在特定条件下与人类社会生活无关的信息不能视为信息资源,如纯科学领域自然界活动的大量信息,人类只能监控到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4、信息资源是狭义的信息资源
部分学者认为信息资源还应该包括信息设施、设备、人员等因素,之所以将
信息资源进行狭义的界定,是为了和信息产业、信息化作进一步的区分,如果信息资源是广义的界定,信息资源与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边界就很模糊,难以做深入研究。
三、信息资源的特征: 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能够重复使用,其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
(2)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
(3)具有整合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
(4)它是社会财富,任何人无权全部或永久买下信息的使用权;它是商品,可以被销售、贸易和交换;
(5)具有流动性。
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2)稀缺性:稀缺性是经济资源最基本的经济学特征。
(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关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与物质资源、能源资源相比,独有特征:
(1)共享性
(2)时效性:只有时机适宜,才能发挥效益。
(3)动态性:信息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呈现不断丰富、不断增长的趋势。 (4)不可分性:信息的不可分性表现在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可分。 (5)不同一性:作为资源的信息必是完全不同一的。
(6)支配性(即驾驭性):支配性是指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支配其他资源的能力。
四、信息资源的产生与影响因素分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冗余、错误、无用的信息,对其进行剔除是十分困难的,但从宏观上讲,不同地区这些信息所占的比例大致差不多的,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假定一个前提条件,即不同地区这些信息的比例是相等的。
信息资源测度虽然非常复杂,但其产生和影响因素是可以观测的,这些因素类似于信息资源的“影子”,信息资源的产生及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人口(Population)、社会活跃程度(Activity)、信息传播水平(Communication)、 教育水平(Education)等。
人类是信息资源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人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高等动物,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信息,每个人类个体和组织都是极其重要的信息源,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环境虽然也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这是没有意义的,信息资源首先必须与人类相关才有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越多,所产生的信息必然越多。
社会活跃程度也是信息资源产生的重要因素。农业社会节奏缓慢,信息资源
量相对较少,而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活跃程度高,必然产生大量信息。
教育水平既是信息资源的产生因素、也是影响因素。教育水平影响着人们的信息处理水平和信息敏感性,教育水平越高,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增强,加工处理信息的水平越高,从而带来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增加。教育水平越高,拥有和掌握信息传播工具的程度越高,信息传播能力越强。
信息传播水平对信息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信息传播水平落后,那么信息一般只能局限在小范围内共享,整个社会信息资源量很少,社会节奏缓慢,信息资源的作用受到限制。只有当信息传播水平高度发达时,信息才能自由地传播到需要它的地方。信息传播并不能产生新的信息(有时会扭曲信息,但本文已经做了有关垃圾信息的假定),但可以使更多的人拥有信息,从而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当然,如果将信息资源总量界定为所有组织和个人拥有信息的总和的话,由于信息传播会使更多的人了解信息,因此,信息传播也能增加信息资源总量,也是信息资源的产生因素。
五、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导致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素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部分。自然资源是有形资源,包括材料、能源等。社会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知识包括科学、技术和制度管理因素,技术进步是知识应用的体现,是物化了的知识,是知识的归宿,知识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而科学的作用是潜在的和间接的,也可以这样说,知识中只有一部分是直接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那就是技术与制度管理。人力资源是劳动投入。 六、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区别
1、数量的测度
从数量上看,自然资源的测度相对容易,可能会存在一些技术困难,但储存量和消耗量理论上都是可以测度的。但是信息资源测度非常困难,即使从理论上讲也是如此,一般采用指标体系或替代变量进行估算。 2、储存与价值
自然资源几乎都是可以储存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价值会出现增值,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生命周期一般较长。信息资源虽然可以储存,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存成本很低,但信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利用上,储存的信息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贬值,很快会变成无效的垃圾,因此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很强,生命周期很短暂。
3、定价与产权
自然资源除了少部分公共物品(如空气)外,大多数较易定价,产权保护容易。而信息资源大部分是公共物品,难以定价,产权保护非常困难,需要较高的成本。
4、形态变化与价值的认同性
自然资源的应用可能会改变其形态,遵守物质不灭定律,一般难以回收利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价值一般是大家公认的。信息资源是无限的,但在应用和传播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信息失真,如虚假信息、不完全信息、垃圾信息的存在,信息资源的价值很难得到公认,同一信息对不同的人而言价值不同,甚至有人认为毫无价值。
5、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的地理位置相对固定,要改变其地理位置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