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精练一 分析诗歌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烛光相射飞纵横”一句应该指烛光与墨色互相映射,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并非选项中所说的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本题就诗歌的意象提问,要求考生就“酒”这个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作答。“酒”首次出现在颔联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意即“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这是以书前比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酒”再次出现是在尾联中,“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意思是“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勇士凯旋、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2)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裛:通“浥”,滋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
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
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 答案 B
解析 “‘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含”“裛”两个动词运用得极细腻生动。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5.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草堂美景,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然后叙述潦倒穷困的生活处境,与前面的美景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倔强的人生态度;末句以自嘲的笔调直接把这种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几乎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尾联写出了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由此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 [唐]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②
①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 ①此诗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②东京:东都洛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诗人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蝉”“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 答案 C
解析 “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