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艺术院校课程考核体系反思
作者:陈希玲
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2期
陈希玲
(大连艺术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摘 要 高校课程考核体系在对人才培养和教学信息反馈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国内高校考核体系普遍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陈旧、考核的知识点关注于细枝末节等。尤其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线下教学模式转变为当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下与在线课堂两种教学方式混合,因此其考核形式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改革。人才培养定位要与社会需求相统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都需要打破惯有形式。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模式;艺术院校;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2-77-02
1 考核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学习阶段基础不扎实,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导致了学生就业即失业,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另外,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体系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跟不上社会形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人员大量过剩,毕业即失业似乎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场,而很多企业也苦于招聘难。这就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可预见性与高校人才培养和输送之间不协调的具体体现,如何解决?从根源上,是人才培养的体系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环节上出了问题。我们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反思。
如果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依然以现有的学习模式来培养,恐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会依旧很难。根本原因还是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以及与之对应的考试方式的单一。或者说是考核方式的不合适,以艺术类院校为例,开设的专业诸如音乐、舞蹈、编导、绘画、雕塑等。让所有的学生都去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作为结课考核,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试考核模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优先获取就业相关的知识及基本技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2 高校考核及评价体系的弊端
传统课堂是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现场教学”,而混合式教学则是将这两种课堂混合在一起,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打破了固定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时间来分配学习。混合式教学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和必然,是适应和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形式介入到教学中,比如慕课等,相应的,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考核体系来检验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成果。
尤其高校课程的考核体系的建立,目的并不单一的在于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还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的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及时的发现并反馈问题,有利于改善教
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适应社会需求等。传统高校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存在的弊端和“后遗症”较多。
2.1 仅凭期末试卷或表现评价
一般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要看最后的试卷考试成绩,但仅凭一张试卷来定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双方都是不公平的,且这种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偶然性。高等院校的考核与初高中不同,初高中的考试比较密集,而大学考核只有在结课时候才进行。学生一旦在有效时间内状态不佳,会影响此门专业课的评价。且这种考核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只能考核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但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力等。
2.2 试卷内容的过于理论化
期末考试期间往往是图书馆爆满时间,学生在平时并不上心学习,只有在期末采取突击的方式来进行复习。如果考核的最终决定不在纸面上,而在平时的考核,那学生就会把精力投入到平时的学习状态中。另外,很多试卷,不管是闭卷还是开卷,都偏重于理论化和书本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的创造性大打折扣,失去了对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连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纪律等都受到很大影响。
2.3 专业的考核方式的雷同性
很多院校的考核体系过于整齐划一,死板和陈旧,也是高校教学考核体系的弊端。以艺术类院校为例,专业多种多样,舞蹈、美术、播音、主持、音乐不一而同。想要百花齐放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专属定制”、“量体裁衣”式的考核。
3 对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考核的建议
结合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加上顺应当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呼吁建立合理和科学化的评价体系。除本文中上述提到的考核方式以外,线上与线下从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线上可以是小视频、在线测试、翻转等,线下可以是小组研讨、辩论赛、模拟训练等多种方式,保证考核是客观公正的,仅凭一次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合理的。
3.1 考核方式多元化
高等院校的课程考核内容除了重点考核专业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责任意识、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都在考核范围之内。只有这三部分考核的目标准确定位以后,才能“考出”学生的真才实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也要考虑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不可偏颇。比如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中,老师的讲授内容可以编辑成视频,由学生课下观摩学习,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通过讨论、实践、答疑等完成考核。避免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时候“作弊”,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会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3.2 理论与实践考核搭配
传统专业知识的考核基本以笔试为主,这样一个类型考下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不适用于诸如舞蹈、动画、音乐、雕塑等专业。针对艺术专业,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搭配的方式,以考核出实际能力和水平为中心。此外,平时的出勤、考勤、课堂提问及讨论发言等也要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标准,间接促进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
3.3 课程多元化评价
现行的评价机制多为教师和学生互评,难免存在偏颇。课程多元化评价建议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教师评价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各方面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主观评价;学生互评是学生之间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进行良性的集体评价。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构建可以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不足,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 实施课程考核的合理公正性
4.1 考核分值比例的划分
课程考核分值比例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首先,应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论文等)比例,可占40 %左右,减少笔试比例。尤其在专业课考试方面,应视课程的特性和规律,选择专业课考试的方式和时长,不可一蹴而就。
4.2 教师在课程考核中的重要性
教师是课程多元化考核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课程考核体系的效果和质量。为了适应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紧跟时代脚步。
4.3 应坚持课程考核信息公开原则
良好的课程考核体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刺激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及检验授课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考核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认识到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状态,保证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良好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强化学生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而课程考核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主动学习来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娜,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蔡静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