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廷龙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需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对高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作机制,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隐性培育方式,融入过程与服务学生成长权益的深度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表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事关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要行之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就需要对高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作机制,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隐性培育方式,融入过程与服务学生成长权益的深度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一、要对高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我们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各个育人环节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类资源,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协作机制。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内部不同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高等教育领域,讲到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人就会产生一些片面性的理解,认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部和学生处这些职能部门之事,与己无关。事实上,培育践行活动应体现在教育工作的各个主体方面。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宣传、学工等党委职能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部署、推进、督促和检查、反馈的责任。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行政部门和二级党委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
生活当中。”高校各主体,各系统,各层级都需要增强政治意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形成一个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运行协作机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当统筹各类教育资源,融合创新多种方法。“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结合“三个倡导”要求,在推动教材、教师、教学、评价、保障等各方面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切实做好“三进”工作;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与历史、现实、未来的对话中,在对世情、国情、社情的分析洞察中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
校园网、校园电台、新媒体、校报、院报、党课、团课以及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要增强使命感,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与品牌,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对社会实践课程、暑期“三下乡”、实践教学基地、志愿活动和公益项目等的设计、建设与创新,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制度导向作用,使学校方方面面规章约定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重在日常学习、交往、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表现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受到制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高校坚持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教育方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理论阐释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需要高校创立创新协同联动、利益调节、制度保障、激励约束、示范引领等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协作机制,可以形成整体合力;但要进一步增强育人实效性,还需加强对隐性培育方式的深入探索。
二、要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方式进行深入探析
“隐性培育是让培育对象在感觉不到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自主自觉学习的过程。价值观隐性培育就是通过隐藏培育的预期目的、系统理论和既定规范等内容,让人们受到‘无形’的潜在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就是通过大学生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游戏、舆论、制度、管理等载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引导大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自主教育经验的一种培育方式。”相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培育而言,隐性培育是一种‘无形’的培育,渗透式的培育,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显性培育方式具有目的明确、程式规范、话语‘高调’、外在驱动等特点,若仅仅依靠理论教育、采用“说教式”“填鸭式”“程式化”方法,则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心理、情感与认知方面的对抗与冲突。实施隐性培育可以发挥其渗透性、隐蔽性、多维性、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等特点,在‘无形’中、细微处,做到有筋骨、接地气、有引领,与显性教育互促互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成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隐性培育,需要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对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核心价值观从宿舍生活、班级活动、党团学习、师生交往,尤其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方面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实现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礼仪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开学仪式、颁奖仪式、毕业典礼等,传播正能量;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不断提升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五四”“七一”“十一”等纪念日的思想文化内涵,使校园节日庆典活动成为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需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拓展隐性培育的不同路径与载体。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让有创意、有“温度”的各类校园环境设施去“说话”,寓核心价值观于诗歌朗诵、舞台表演、书法展示、摄影竞赛等活动之中。依托高校各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项目,寓教于“暑期三下乡”“科技扶贫”“关注留守儿童”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将核心价值观化虚为实,由认知内化为认同,由认同外化为行动。要利用网络新媒體平台系统,建设蕴含渗透着核心价值观的网上课程、主题网站、论坛贴吧、微信微博,创作经过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动漫微电影、动画微视频,借助QQ群、APP客户端等新型大众传播载体,引领高校网络舆论场,在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与服务学生成长权益的深度结合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围绕着利益展开各种选择活动。价值认同更是如此。任何价值观的认同都始终伴随着需要或者利益驱动。只有那些符合自己需要或利益的价值观,方能被人们所选择、接受和认同。因此,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围绕他们的利益需求来展开,把满足学生的最根本需要——成长成才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助力学生。寓融入过程于服务学生成长权益的各种活动之中,可以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进而引领他们的思想、话语和行动。
融入过程与服务学生成长权益的深度结合,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当代“90”后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个性化特征明显,思想日益活跃,注重自我价值实现。青年学生的群体化新特征决定了融入过程必须探索和适应青年成长的新规律,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要围绕奖贷困补的评定、党团干部的选拔、免试读研的推荐、毕业鉴定的评价等学生关心的事项,精心创设一系列制度、规则与流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提高融入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准确把握社会现实、虚拟网络、社会思潮等各类环境的影响,积极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探索更加契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的育人新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融入过程与服务学生成长权益的深度结合,需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