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坡变形,不满足大坝安全运行的要求。溢洪道底板、左右岸山体均未作衬砌处理,出口未设消能防冲设施。输水涵管输水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质量差,强度低,砼碳化严重,无法正常运行。水库结构安全综合评价为C级。
(5)计算所得的单宽渗流量为d·m,对水库渗漏损失影响较大。坝体下游逸出点高度,低于反滤坝高度,不会造成渗透变形,但反滤体运行年代久远,会降低透水效果。溢洪道地质条件较好,不存在渗流破坏的可能性。输水管为浆砌方形管,施工质量较差。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为B级。
(6)本工程设计地震烈度为Ⅵ度,按有关规范可不考虑地震作用。 (7)本工程无金属结构,不作评价。
综合水库大坝工程性状各分项安全性分级结果,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及水利部《大坝安全鉴定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最终确定本水库大坝安全分类为三类坝,属病险水库。
1.5 建议
1、应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尽早实施除险加固工作,早日脱险。 2、除险加固措施完成之前,水库要严格按限定水位控制运用,并加强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加强管理,确保大坝安全运行。
3、培厚大坝坝坡,对上下游坝坡进行修整加固处理。 4、护砌溢洪道断面,修建溢洪道出口消能设施。 5、修建防汛道路。
6、完善相应的管理设施,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水库运行管理。
2 工程质量评价
2.1 大坝工程质量评价
1、大坝概况
大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最大坝高,坝顶长45m,坝顶宽。粘土心墙顶部高程399m,顶宽。大坝上游坝坡没有马道,但有一变坡,变坡处高程395m,上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别为1:、1: (实测)。大坝下游坝坡没有马道,下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别为1:、1:、1: (实测)。在坝脚设有反滤坝,反滤坝顶部高程为384米,反滤坝外坡坡比1:,内坡坡比1:,顶宽。大坝上下游坝坡均为块石堆砌。
2、坝基及坝肩
大坝填筑前,未作前期地质勘探工作,工程开工后,在主河槽设计断面上进行了清基,并在清基的同时对坝轴线全断面进行抽槽处理,抽槽至弱风化层,边坡1:1;大坝两岸边坡开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挖至弱风化层为止。
坝址岩体主要存在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新鲜岩石分带。其中坝基为厚~左右的强风化带,全风化层主要分布在山坡地表,一般厚度0~3m,属第四系(Q)冲积土、坡积土。
根据工程记录资料表明,大坝心墙基础为弱风化岩体,透水性较弱。基础处理较彻底。
2、粘土心墙
大坝施工时,心墙土料就近选择料场,均取自附近第四系残、坡积土,库坝区均为震旦系的变质岩区,风化后粉砂质含量较高。大坝心墙料物质成分极不均匀,根据颗粒组成可分为含细粒土砂及含砾重壤土,局部含全强风化的砾石及碎石和植物根茎的耕植土夹层。砾石、碎石以及砂含量具不均匀特征,局部相对密集构成强透水带,对坝体的防渗极为不利,极易造成坝体渗漏。
粘土心墙料的干密度均值约为cm3;平均压实度为,心墙料的压实度未达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的要求。
坝体心墙料为含砂粘土,间夹碎石及砾石。心墙料的物质组成及其密实度在心墙轴线上以及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均匀性,且随机性较大,对心墙的透水性影响较大;在砂、碎石及砾石等粗颗粒含量较高且密实度相对较松散的部位,心墙透水性相对较高。
从探槽原状样渗透试验成果分析,心墙料岩样渗透系数基本都在10-4cm/s量级,具中等透水性。从心墙料现场注水试验成果分析,心墙探槽注水试验中,全部在10-4cm/s量级以上,心墙具中等透水性,心墙料渗透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
3、堆石坝壳
坝壳堆石不干砌块石,为强透水性,孔隙率及透水性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4、上、下游护坡
大坝上游坝坡为堆石护坡,经过多年的风浪淘刷,局部块石护坡残缺不全。下游坝坡为砌石护坡。反滤坝变形堵塞。
2.2 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
1、溢洪道概况
溢洪道设在大坝左岸,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米。进口与控制段长10米,进口底宽米。泄槽总长30米,宽度由6米收缩至5米,出口底部高程393米,平均比降10%。溢洪道岩石弱风化,裂隙较发育,开挖面未衬砌。
2、存在主要问题
溢洪道为人工开挖而成的明槽,槽底和边坡未护砌,表面参差不齐,出口无消能设施,不能满足洪水安全下泄。
2.3 输水工程质量评价
1、工程概况
输水涵管为水泥浆砌方形管,全长83米,断面×米,比降1%。进口高程387米,放水采用混凝土台阶式斜管,内空断面×米,每级台阶高米,放水孔直径米,用混凝土塞人工启闭。
2、存在主要问题
输水涵管进水口斜卧管老化,施工质量差,强度低,砼碳化严重,管塞缺失密封不严。无法正常运行。
2.4 综合评价
1、大坝心墙基础为弱风化岩体,透水性较弱。基础处理较彻底。大坝心墙土料物质成分极不均匀,渗透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上下游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