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如:一生最迷是党史
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赵朝峰 摄
每一个投入张静如门下的学生,被老先生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读《新青年》。
不是光读正文,而是每一篇都要读,每一个字都要读,连广告都不能放过。
没有学生去抱怨,因为他们知道,这位突破党史研究的藩篱,把中共党史研究提升到科学境界的老先生,当年就是这么一篇篇读出来的。
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张静如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工作期间,把《新青年》月刊一至九卷、四期季刊,外带五本不定期刊,一字不漏,全部读完。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连广告都看,张静如说,看广告可以知道很多事,比如看杂志广告,就能够知道哪种杂志上有什么人发表了什么文章。
他要的,始终是一手资料。而大量占有一手资料,正是科学进行历史研究的第一项工作。
或许从这里,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张静如可以被学界称为“明确提出中共历史的学科性质是历史学科的第一人”,为什么他可以突破长期以来人们把中共历史研究当作政治理
论学科的局限,把中共党史研究带上了新的更高的境界。 8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党史研究专家张静如逝世。
学子们在网上留言:“还想开学能听到先生讲课,以后不可能了。”
“歪打正着”的学术路
蜚声海内外的张静如,他的学术道路却是从“歪打正着”开始。
1954年,张静如受北师大马列主义教研室派遣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师从敬业而有点“教条”的苏联专家萨波什尼科夫。张静如原淮备把论文题定为“梁启超改良主义研究”,结果苏联专家大发脾气:“你是共产党员,怎么能研究改良主义?”
于是,他只好将论文题目改为李大钊研究。这次,萨波什尼科夫伸出大拇指,连声说“好”。
张静如后来略带调侃的回忆:“多亏他,歪打正着,否则,我也许一事无成。”
确定题目后,张静如首先集中精力搜集李大钊的著作。当时,能够参考的李大钊的著作目录,一个是1951年2月3日刘弄潮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李大钊著述目录试编》,共一百多篇;一个是同年5月24日上海《大公报》上发表的蔡尚思的李大钊著述的分类编目,共二百多篇。
张静如多方求问,最终在中共北京市委档案室借来李大钊著作的抄件三百多篇,全部抄下,并用能够找到的原件校对。在此基础上,他又从报刊上发现一些李大钊文章。随后,他结合五四运动前后到整个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认真研读李大钊的著作,列出写作大纲。经过半年的时间,他写出了毕业论文《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
扎实的资料基础,让这篇论文一问世就风华正茂。1957年,《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外研究李大钊革命思想的第一本书,填补了一项历史研究空白。1978年,他又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李大钊同志的历史功绩——驳“四人帮”对李大钊的诬蔑》,为李大钊平反。作为李大钊研究会的元老,他东奔西走,推动中国李大钊研究高潮的到来……这一个又一个“第一”,让张静如成为“国内李大钊研究的第一人”。 年仅24岁就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学术专著,恐怕张静如自己都没想到这一点。因为在中学时期,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
早在上初一的时候,张静如就抽了人生的第一口烟。那年他11岁,看邻居家的大孩子抽烟,觉得好玩,问:“抽烟是什么味儿?”大孩子说,你试试。张静如拿过来一口吸进去,头立刻就晕了,待吸了第二口,便已不再发晕。从此,张静如开始偷着抽烟,为此,还把家里给他买早点的钱都拿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