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解析:依据材料“‘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可知并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是有要求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可知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认可人的私欲,但并不主张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
答案:C
2.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能体现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C项错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3.“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1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佛教开始融合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4.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依据材料“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可知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明人伦,穷天理,不是研究自然规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做学问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研究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5.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是理学的核心,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的文化性格”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无法论证材料中的观点,故B项错误;C项体现的是天理道德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故C项错误;从D项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
答案:D
6.古代有一个学者,他认为“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学得“一般吃饭”“一般睡觉”的百姓日用之“常情”,即“学得一个真百姓”“才是一个真学者”。这个学者的思想可能受到哪一学派的影响( )
A.老庄道学
B.魏晋玄学
2
C.程朱理学 D.阳明心学
解析: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即“学百姓”也就是“学孔子”,因而题干体现的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D
7.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李贽主张对孔子应该正确地看待,但并没有全面否定孔子,只是说对孔子不能迷信,故A项错误;材料与唯物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李贽主张正确看待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C项正确;材料与个性解放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8.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 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批判孔子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讽刺道学家的做事伪思想,没有提到人的正当欲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的信息说明对普通市民阶层利益观的认可,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反对仁义道德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9.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
A.理学悖离“五经”原旨 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 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 D.用思辨的方式对待理学
解析:由题干材料顾炎武的表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无法反映理学悖离“五经”原旨,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故B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