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画透视理论探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画透视理论探析

[摘要]透视准确是绘画作品成为艺术品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人类透视理论的发展轨迹阐明了绘画透视理论的渊源和概念体系,分析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理论,并探讨了散点透视理论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中国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法;绘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80-06

说起中国绘画的透视和空间关系,没有比宗白华先生悟得更透彻的了。宗白华先生以智慧的双眼,穿透中国艺术的历史,俯视浏览着时间流动的画卷,参悟着中国人的艺术心路,体味着中国艺术家心灵深处的动机,点睛般地描述出中国画空间关系的灵魂:“绘画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的心。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的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所以(中国画是)要从‘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狭隘的视野和实景里解放出来,而放弃那‘张绡素以远映’的透视法。”

中国历史上的画家们将自己的心绪注入万千百态的山水,取山水之形在似与不似之间,用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

每一幅画卷俯视着山川,远岫遥遥,水木迢迢,渐渐走近,走近眼前的花鸟石草,走近作者的心灵,和自然对话,与灵魂问答。

然而,“画是眼睛的艺术”、“色彩的音乐”,但“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因为,一切艺术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然而它最深最厚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在灵魂和远山云岫之间,是滚滚红尘。民族的血泪、家国的荣辱、生命的苦难和生存的艰辛,演绎着千年的人世。艺术如果远离了时代的节奏,缺失了影响世界的主旨,宛如一声象牙塔里的叹息。人生社会需要“入世”的艺术,它震撼着人的心灵,鼓励着人的精神,驱使着人类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绘画艺术家从纷繁的社会现象提炼艺术境界,是一个“出世”的艺术历程。而由“出世”的境界,再返回到对世事的干预和影响,就获得了螺旋式的更高境界。

在这样一个新的境界,还有什么比人生的写照更能感动人?要写照人生,就离不开“真”和“诚”。对于绘画艺术而言,要想立足于“真”的基础,透视方法是绕不过去的桥梁。因而,研究透视方法,借鉴西方技术,融合东西方手法创作绘画作品,不论前人的探索是否成功,应该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目标。

前人对于中国画透视方法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的中

国文化。如今,我们有条件在更广阔的知识基础上做研究。数理的、美学的、空间投影几何学等现代科学都可以和绘画艺术融会贯通,也可以作为新理论的土壤。我们以各类科学的求真方法,追寻中国绘画感人之美的道路,创作出感人至美的作品,期许收获社会人生善良和谐的效果,应该是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目标。

一、透视准确是绘画作品成为艺术品的必要条件 要创作出影响社会人生的作品,要创作出令读者心灵回响的画作,就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形神兼备,真美俱佳;就要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注重传神和美感,注重赋予艺术作品以艺术灵魂。

基于这一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绘画创作的艺术真实性、艺术美感、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角度来论证透视对于绘画作品的必要性。

事实上,不论从艺术规律、美学理论方面,还是就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而言,我们都可以认为,透视关系准确不仅是西方绘画的生存基础,也是中国画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必要条件。

(一)来自艺术真实性的呼唤

1.绘画作品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抽象表现

绘画是人类艺术实践活动之一。每一幅作品都是客观事物经过个人的主观感受后,由感受者倾注了个人独特的思想

感情和技巧,并以图形的方式对外输出的结果。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也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抽象为特征,以传递思想感情为目的,以观赏者产生共鸣感触的程度为检验标准。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绘画作品也遵循着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浩瀚如海的绘画作品中,虽然表现手法千差万别,但是都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对生活中客观对象的抽象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绘画流派或绘画形式。

西方油画和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它们都来自于客观生活,只是抽象程度不同。西方油画更接近真实景物,中国画更能体现作者对景物的感受和景物的神韵。如果用真实性和抽象度这两个概念来衡量,中国画的真实性更低,抽象度更高。但无论如何,中西作品以真实、客观的生活为源泉,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只是抽象程度不同。

如果用抽象度来分析、观察所有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做一个坐标,以真实度为竖轴,以抽象度为横轴,按抽象程度不同沿横轴排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罗列出来,我们会发现,就广义的绘画概念而言,人为创作的图案都可以归纳为大绘画范畴。虽然流派和方法很多,但是用抽象程度就可以把他们串联起来。这说明,对于客观景物的抽象是绘画的共性。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坐标体系,可以看到,不同的抽象程度,造就

了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流派。但是,绘画作品的主要特性,就是对客观景物的抽象。 2.绘画作品对客观景物的抽象

既然绘画作品是作者对客观景物的抽象,如何抽象,就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图像形式上,绘画作品的抽象要保证客观事物的图像特征;在情感表现上,绘画作品的抽象不能违背客观景物的本性所承载的情感特征。

例如,初学素描的学生,都画过鸡蛋。鸡蛋这一客体,图像形式上,其图像特征是椭圆体,我们只能在椭圆体的范畴内表现它。如果有人要把它画成立方体或三角体,传递给观众的时候,就会产生歧义,这就违背了上述形式抽象的基本原则。

同样的道理,通过鸡蛋图像表现感情的时候,鸡蛋承载的感情特征是美味、营养、生物、白色、脆弱等感受。如果有人画的时候用线条和色彩把鸡蛋表现为辛辣、黑暗、坚固等感受,正常的观赏者就会不认同。实质上是作品违背了客观景物的本性所承载的情感特征。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抽象和“抽不像”的问题。抽象的作品遵循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抽不像”的作品违背了这一艺术规律。不遵守抽象这一创作规律,可以存在,但失去了作为艺术品的主要基因,失去了作品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也就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存在的前提。

中国画透视理论探析

中国画透视理论探析[摘要]透视准确是绘画作品成为艺术品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人类透视理论的发展轨迹阐明了绘画透视理论的渊源和概念体系,分析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理论,并探讨了散点透视理论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问题。[关键词]中国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法;绘画技法[中图分类号]J2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bav23d6ba0n19a8hrgx9da6a52gca00h0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