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 考点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重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重点)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重难点) 4.昼夜长短的计算。(难点)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重难点) 考法 本讲是高中地理的难点,但在高考中命题难度降低,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等规律性知识,并且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考查偏多。以选择题为主。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绕转
(2)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
1.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提示: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 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 7月初,夏至日为 6月22日前后。
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 17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2.如何区分春分和秋分?
提示: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a.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a.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b.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若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若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则热带范围将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将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将减少(增加)4°。
4.若黄赤交角变为0°,对气候、四季和五带有什么影响? 提示: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将不会再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地球上将不会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
(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 / 17
关注“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
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 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围 五带的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季节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小) 扩大(缩小) 扩大(缩小)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 变化明显(不明显)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高考江苏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黄赤交角等于0 直射赤道 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五带划分 无变化 始终昼夜平分 无季节变化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解析: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2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第1题,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6月22日)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第2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
3 / 17
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居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答案:1.D 2.D
昼夜长短的变化(5年1考)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典型图示
(2)变化规律 时间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春、秋分日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变化特点 图1中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图3中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有何关系?
提示:①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有何关系?
提示:①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北半球相反。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相反。
地方时和昼夜变化的规律
(1)越接近赤道的地区,其昼长越接近12小时,日出地方时越接近6时,日落地方时越接近18时。
(2)越接近赤道的地区,一年中昼夜变化幅度越小,即越接近0;远离赤道的地区,一年中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图示)
4 / 17
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示)
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如图示)
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和变化 (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见上图)
5.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日出、日落方位 直射点位置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日出方位 东北 正东 东南 日落方位 西北 正西 西南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昼夜长短的计算
有关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日出时间、日落时间计算昼长、夜长
5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