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

作者:曾依静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4期

黄河科技学院 曾依静

摘 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社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维度、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维度。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马克思意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指出社会形态演进最一般的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维度

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唯物史观的诞生地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关系为尺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共产主义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五形态”论的雏形。接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以及《雇佣劳动和资本》中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1859年写作并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发,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社会形态演进问题也得到了明确的说明。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总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此,马克思将社会形态的划分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五种社会形态得到了十分明确的表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以生产的分工为出发点,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该民族的民族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而作为第一种所有制的部落所有制的一般基础只能如此说明,“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是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务农生活的。”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扩大了原有的奴隶劳动,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生产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三种的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它这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基础是:“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在农业中,分工因土地的小块耕作而受阻”,“在工业中,各业手工业内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也是非常少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扩大,大工业也到来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把视线放到他们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现实,这就是第四种所有制:“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也“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所有制”。所以共产主义把存在着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条件,它在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它将为联合起来的个人“创造各种物质条件”。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标志着用所有制的基本性质、结构、形式及其演变过程来把握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所有制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必要性。它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是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的哲学概括。这就是说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的规律,只有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结构上,在每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社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维度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和发现了人类历史最重大的发展规律——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规律。马克思说:“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一道发展起来。”在手稿中的这一段论述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观点,总的说来就是: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这三种社会形态。

(一)人的依赖性社会

马克思说的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因为在第一形态中,个人尚未成熟,自主实践活动能力极其微弱,因此,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很狭隘。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不得不屈从于自然的统治。人们只有相互依赖,结成某种形式的共同体,才能生存下去,才能进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种共同体最初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后来表现为地域共同体。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联系形式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联系和普遍的经济联系关系,也就是说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联系形式还处在自然经济的形式之中。

(二)物的依赖性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了,与之相联系的分工和交换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并发展起来。经过漫长的时代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联系形式的自然经济形式就逐步被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联系形式——商品经济所取代,于是人类社会进入第二大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个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在第二大形态中,人的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货币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集中表现为货币的力量——财力。货币的产生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化了,而此时“物化”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人的异化使人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没有真正的个性独立。

(三)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经过第二大社会形态的发展,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财富的发展必然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而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人类将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获得自由。这时“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这就是人类历史的第三大社会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作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表明人通过实践活动扬弃异化,人剥夺物的社会权利,并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物的价值从属于人的价值,使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生产的最终和最根本目的,人使自己既成为自然的主人又成为社会的主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三、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维度

马克思到了晚年开始反对用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作为唯一路标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看作欧洲模式的复印,开始突破原有的西欧式道路思维,更多的把目光放到东方,开始以科学求实的精神求索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与现实性。1881年,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设想:俄国的发展“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从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曾说,“……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候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可见马克思不是孤立地谈论其跨越设想,在提出设想的同时就已经对俄国公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作了详细分析,并对实现跨越的条件作了设定。所以,在理解马克思的“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论”论断时,可以理解为是对一个社会形态的部分跨越。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社会发展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历史的选择性的内在统一;而这种内在的统一致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应全面把握“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首先,这种人类社会的跨越发展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过程是社会规律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模式,但由于各民族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差异,其具体的发展道路和过程也会千差万别。其次,这种人类社会跨越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它总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演进中出现对某一过程的跳跃,是对某一社会形态的跨越,也可以是对一个或几个社会制度的整体跨越,如,我国西南边陲的纳西族基本上是从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再次,人类社会的跨越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作为具备某些进行跨越发展的条件的部分先行进入到新的阶段,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的“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是相对于俄国村社当时的土地公有制而言的。俄国在这种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村社制度的推动下,才能真正做到由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状态一跃进入新生的社会主义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任玲,梁木.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2(2).

[4]李海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8).

[5]王北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责任编辑 冯会利)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作者:曾依静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5年第4期黄河科技学院曾依静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社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维度、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维度。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马克思意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axzi5rf6d47le14lopx1jxus0hl5300vw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