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今世界的渔业在高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即将迈向二十 一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渔业发展进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经济
时代的主要区别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渔业生产的对象没有变, 仍然是仍然是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但科学技术对怎样捕捞、怎样养殖、怎样加工、 怎样销售、怎样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尽管世界渔业的资源量在衰退,而渔获 量却在增加,养殖产量在大幅度地增长,水产品主要来自捕捞的比例正在改变,这主要利益 于科学技术的推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资源危机 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社会飞速地发展,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并 非全是福音,也带来了危机,而最终摆脱危机的办法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这就是高科技时代 发展的辩证。 一、世界渔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1、 渔业正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
今天,世界人口每年以8700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则从1961年的人均0.44公顷降到目 前的0.26公顷。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到0.15公顷,土地将出现严重短缺的局面。
然而,今
天人类食物的90%是在耕地和牧场上生产的, 只有10%来自地球的水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 地的减少,人增地减粮食紧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是全球面临的严峻 问题。因此,世界经济要持续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海洋,如何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如何开发 新的食物来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一场全球性的“蓝色革命”正在蓬勃 兴起,人们曾把本世纪 60年代通过矮化基因育成的稻麦高产品种,称之为“绿色革命” 来又把畜牧业上的重大技术变革的成就称之为
,后
“白色革命”,把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术变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
革称之为“蓝色革命”,把耕海牧渔看作是节粮、节水、节地型立体农业的一部分。水产生物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特别强调了发展渔业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6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主要渔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建设海洋农 牧场,用农牧化的手段增殖水产生物,成倍地增加资源量。从海藻中提取食物的技术为人类 开辟新的食物来源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尽管目前从海藻中提取的食物还很有限,但科学家们 预测说,假如使太阳能转换成海藻化合物储能的转换率为
取率为5%,地球上海洋可栽培面积总数约有
发展起来后,足够维持相当于 200亿人口的生活所需。
2、 水产增养殖业异军突起
自60年代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提出海洋“栽培渔业”的设想后,世界水产增养殖 业得到很大发展。增养殖的种类向多元化发展,人工培育苗种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优 良增养殖品种如牡蛎、扇贝、鲍、海带、紫菜、裙带菜、鲑鱒类、鲆鲽类、鲷类、鲈鱼类等 种类突破了工厂化苗种生产难关,
养殖技术不断完善,网箱、拦网、筏式和延绳垂下式养殖、
开放海域网箱养殖系统普遍得到采用, 达到很高的产业化水平。自7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非 常重视海水增养殖业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发展很快,不少种类育苗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生 产,人工饵料专业化高效率生产,外海网箱养殖系统被普遍采用,使生产由近岸性向外海性 养殖发展。日本在濑户内海建立第一个栽培渔业中心后,把多种技术的应用与海洋牧场结合 起来,在苗种生产、养殖技术、放
2%,从海藻中提取人类食物的提
200亿公顷,这就是说,将来海洋牧场规模化
马召开的各国渔业部长级会议和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 议”,都
1
流技术、饵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欧洲国家的筏式、网箱养殖技术,美国的工厂化养殖系统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80年代开始,粮农组织的专家就根据当时的资源状况和捕捞状况指出: 和水产品供应将会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将来渔业生产
人类要
到2000年时,世界渔获量不会有大幅度增长,
解决水产品供需的尖锐矛盾,只有积极发展海淡水增养殖业。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小组主席萨 拉杰丁指出:在人类营养的其他每个方面,我们都是种植者,唯独在海产食物方面,我们曾 长期一味地搜寻捕捞,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好在这种局面已经得到了扭转。我们看到,水 产增养殖业正在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新领域。目前,世界水产养殖的产量约占世界总渔业获 量的30%以上。世界银行1993年估计,如各国政府现在对水产养殖技术进行适当投资的话, 那么15年内就能满足人类对水产品需求量的约
3、 远洋渔业方兴未艾
尽管当前世界渔业产业结构中仍以近海捕捞为主,但许多已开发多年的老渔场越来越拥 挤,资源日益枯竭。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资源少,渔业发展陷入鱼越捕越少、越少 越限制、越限制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不得不寻找新的渔场。另一方面,那些发达国家, 即使本国近海的渔业资源仍较丰富,其资源量也能保证捕捞业较长时期持续利用,但为了保 护了本国资源,也纷纷转向了远洋渔业,利用它国资源和公海、大洋资源。
9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本国的利益,各国法规越来越严格,远洋渔业迫切需要开发新的 渔场。其中,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渔业正在引起世界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到该地区 从事金枪鱼捕捞的船队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地处太平洋西部的帛琉岛远洋渔业和地处南美 洲的极地群岛、福克兰群岛远洋渔业。1994年200条外国渔船在福克兰群岛水域渔获了近 万吨鱼,福克兰群岛的阿里克斯鱿鱼鱼汛一般连续
6个星期。200海里以外的外海,深海和
公海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质水产品。南极磷虾的丰富资源也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4、 世界渔业资源争夺激烈
进入90年代以后,全世界17个重点渔区中已有13个渔区处于鱼群枯竭或产量急剧下降 状态,这迫使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制定极其严厉的捕捞措施甚至关闭渔场,休渔禁捕。加 拿大东海岸的纽芬兰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场盛产鳕、鲑、大比目鱼、鲱等,但由于世 界各国的渔船队常年在这里酷渔滥捕,
1995年8月渔汛期间纽芬兰渔场产量基本绝收。
尽管
如此,许多国家的渔船队并未因此而收敛。由于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众多国家的渔民都为一 种经济上的疯狂行为所驱动,众多国家的渔民都为一种经济上的疯狂行为所驱动,因此导致 了各国争夺渔业资源的纠纷四起,冲突不断。
塞内加尔的渔民为了争夺渔业资源敢于冒险在近海水域通宵作业,常常发生木船与欧洲 拖网渔船相撞的事故。日本渔船一旦进入俄罗斯方面认定的领海,俄罗斯警备队的直升飞机 就开枪扫射。俄罗斯边防军开枪打死打伤日本渔民和中国渔民的事情发生过多起。这些渔业 纠纷和冲突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纠纷和冲突,
枪鱼之战和1995年的欧加渔事纠纷。
5、 全球海洋渔业进入全面科学管理时代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海洋生物资源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资源了。科学家们对未加管理的渔业总结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未开发阶段T 增长阶段T充分开发阶段T过度开发阶段T最终崩溃阶段。渔业一旦离开未开发阶段以后, 总有发展到崩溃阶段的危险,但是,只要管理得当,这种危险性就会变小,即使将要崩溃, 管理也有助于进入恢复阶段。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各国达成协议的严格的国际 管理,才能制止人类无休无止的酷渔滥捕。
目前,国际海洋渔业管理正向区域化发展和加强。根据国家管辖范围内和外的两种不同 性质的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 1994年欧盟成员国争夺金
20
40%。
2
域,海洋渔业管理区域化的主要趋势是:
(1) 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海域主要是指专属经济区, 有关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的渔业管理
不断完善和不断加强。对外国渔船的入渔要求越来越高, 划地采取区域性管理措施或渔业管理区域化。
(2) 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公海渔业主要趋向于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和协议,
决。
全球渔业正从捕捞开发型向科学管理型过渡,各种渔业法规也正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 理。竭泽而渔,然后无渔可捕的恶果已经使人类认识到, 不断地造福人类。
6、 越来越重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沿海、沿江人口的增加 约了以水为田的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内陆 游通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将予取之,
必先予之,在不断调整和保护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取得最大的效益,人类只有遵循科学规律, 科学才能
加强区域性管理
或建立区域性渔业组织,实施公海渔业的资源养护和捕鱼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以及争 端的解
管理越来越严格,并有计
,水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
,部分湖泊河流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严重,水华
泛滥,造成了严重的养殖鱼类死亡事件时有发生;一些无序的围垦、填湖、筑坝行为使天然 渔场及洄
,传统的产卵场、育肥场功能萎缩或消失。在沿海 ,河口、
浅滩和内湾已不同程度地变成了纳污场 ,底质变劣,水体环境质量恶化,赤潮发生频率和发
生面积继续扩大,使传统的鱼虾产卵场不复存在;近海的石油开发使索饵场、育肥场生态遭 到破坏,饵料减少或种类改变,天然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养殖生产者缺乏必要的生态 资源持续利用观念,养殖技术原始粗放,环境保护措施滞后,过量投饵,超额放苗,使养殖 生态系统污染严重、功能退化 ,造成鱼虾病害蔓延,产量下降甚至绝产。因此,各国的渔业 发展都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如何恢复天然渔业资源。一些国家,除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继续从过度捕 捞角度限制捕捞力量,执行禁渔期、禁渔区,限制破坏性的捕捞活动外
,还加强产卵场、索
饵场、越冬场的环境保护研究,以有效的保证鱼虾幼体的自然成活率,使渔业资源真正得到补 充;同时,开展增殖技术的研究,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增加。
二是如何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少国家,除继续开展养殖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病 害防治研究外,还加强滩涂养殖环境的恢复途径、 污染控制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水域生 态养殖,使养殖品种互补,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开展未来污染对海洋生物毒性毒理的研究 ,以制定渔业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 ; 及时开展新的污染物的毒性毒理研究,适时提出防范措施。
7、 现代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渔业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尽管其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差异, 但他们的共同之点都是依仗工业现代化的强大基础来发展渔业。
例如,美国是1910年成为工
业化国家,从此开始注重用工业的设备来装备农(渔)业。首先是侧重发展(农)渔业机械, 提高劳动生产率。 据统计1910年—1940年重工业为(农)渔业提供4000万吨钢,用于(农) 渔业的钢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
5.5-9.5 %。至U 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到
1977年
美国全盘实现机械化。许多在发展中国家看来不易实现机械化的作业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因此整个农、渔业生产很少使用辅助劳动力。法国和德国利用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为 农、渔业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的地位,但它借鉴和引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武装工业,
日本虽然在50年代初,处于战败 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工业现
代化。在实现工业后,很快把工业技术运用于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对立国、建国起过重要作 用的水产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上,促进了日本远洋渔业的发展,使日本海洋捕捞很快实现 了机械化,为日本水产业实现工业捕鱼奠定了基础。
3
渔业发达国家很注重对农、渔用工业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例如,在渔机 产品方面注重采用新材料(如复合材料、工业塑料、粉沫冶金)
、新工艺,以提高渔机产品的
寿命和可靠性。在渔业机械中配置更先进的自动驱动系统和电子监视器,使农、渔民在作业 中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或者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使农、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此外,生物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也已 广泛地应用于育种和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
&社会化大生产赋予现代化渔业发展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化生产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生产社会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必须走提高效率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道路,否则就难以发展。
如美国水产养殖业,尽管形成时间短,但发展很快。在美国
2.6亿人口中只有1.5%的人
口从事农业,从事渔业的人口就更少。因此渔业生产现代化的形成主要依赖工业现代化、社 会化服务的支撑。美国的水产养殖业生产环节是比较明确的,主要由养殖、饲料、加工三大 行业构成,专业分工明显。养殖场是主导企业,负责鱼苗孵化、鱼种培育、成鱼养殖;饲料厂 主要负责饲料生产和运销,为养殖企业服务;鱼品加工厂则负责产品收购和加工。不同企业 各自形成系列化、 专业化。整体上是在区域化、 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基础上的一体化, 产供销加各有侧重,化解了生产企业,特别是养殖企业的产前产后的其他事务。为养殖服务 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由于产业格局有利于经济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质高价廉的水产 品,使许多养殖企业获利丰厚并步入了大规模生产、高度机械化的阶段,大量的工作实现了 机械化。例如,鱼卵孵化过程中的氧气、水温、进排水都是自动化控制。日常投饲,有饲料 投喂机完成。水质管理是通过自动溶氧监测器来控制增氧机的开关。捕捞是通过拖拉机或其 他动力和绞网机替代人工捕捞,并利用起重机或吸鱼泵将鱼从网中送入活鱼运输车。
又如,日本是一个水产养殖发展较早、 速度快、养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渔业发展的社会、 经济背景在许多方面和美国类似,如工业化程度高,资金雄厚且自有化,生产专业化、社会 化,产供销加分工明确。加之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栽培渔业,从而使日本在 远洋渔业受挫后,能够很快走上更具发展前景的养殖之路。
二、国内外渔业科技主要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对比
我国同发达国家渔业发展道路比较,最为明显的不同是,发达国家以发展海洋捕捞业为 主,水产养殖业为辅,而我国养殖业的比重多年来则一直超过了捕捞业。我国当前水产养殖 技术水平基本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主要特点是,规模大,但仍以池塘自然 生态条件下的养殖方式居多。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则多采用精养高产,人工或半人工控制 条件下的工业化技术。
虽然我国渔业近十几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的进步,但目前我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仅相当 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我国渔业科技水平比起世界 先进国家和地区来,仍有不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水产增养殖
1、水产养殖良种选育
良种对于养殖产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关专家指出:农业 科技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品种问题。 —30%。
在淡水养殖方面,我国在60年代突破了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后,打破了年年捞天 然鱼的局面,池塘养殖品种也由养殖\四大家鱼”和鲤、鲫鱼,增加了新的养殖品种,池塘 单产由过去的300-400斤增加到500-600斤;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国进入了鱼类育种新阶
段,全国组织了 100余个鱼类杂交组合,探索了鱼类杂交优势利用和新种质的培育,其中鲤 鱼的种内杂交和新品种的选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一些鲤鱼杂交组合如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 的杂种F1 (丰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的杂种
F1 (荷元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的杂种
F1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的品种可增加产量
20
4
(岳鲤)、散鳞镜鲤与鲤、鲫移核鱼的杂种 F1 (颖鲤)、荷元鲤F1与散鳞镜鲤的三杂交鲤等, 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一般可增产10-30% ;同时,采用常规育种与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 育成了二个鲤鱼新品种一建鲤和松浦鲤,其增产效果在
30%以上。建国后,我国从国外先后
引进了鳞鲤、镜鲤(包括德国镜鲤)、虹鱒、罗非鱼、胡子鲶、斑点叉尾鮰、欧洲六须鲶、大 眼鰤鲈、加州鲈、条纹鲈、美国胭脂鱼等几个品种;同时由我国自然水域中开发养殖了东北 银鲫、团头鲂、彭泽鲫、鳜鱼、乌鳢、甲鱼、河蟹、青虾等野生种。由于国内、国外品种的 引进、开发、培育和推广,结合机械增养技术、颗粒饲料的应用和驯化养鱼等新技术的创新 和使用,使我国池塘养殖的单产由 500-600斤,飞跃到1000斤、1500斤,最高达到5000-7000 斤,继续领先于世界养殖的单产水平。
欧洲从古至今,池塘养殖一直以养鲤为主,因此,在鲤鱼育种上颇有成就。本世纪初, 欧洲从野鲤鳞被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四种镜鲤型鲤鱼,育成了一个叫“加时逶基”的镜鲤品 种,乌克兰育种家以此鲤为基础于
40年代育成了闻名世界的高产的乌克兰镜鲤和乌克兰鳞
其中最成功的突破性成果是罗普莎
鲤。从40年代起,前苏联进行了全国性的鲤鱼育种工作,
鲤的选育。在此以前,苏联的养鲤业主要在欧洲地区,他们为了培育又一个适应北方寒冷地 区养殖品种,从40年代至60年代用抗寒的黑龙江野鲤和欧洲镜鲤杂交,再与黑龙江野鲤回 交,并对回交系统选育到
F6、F7,育成了一个生长快、抗寒能力强的全鳞型鲤鱼,定名为罗
10个纬度,发展到西伯利亚地区,取得了十分显著经
普莎鲤,从此该国的养鲤业向北推移了 合各地养殖的鲤鱼品种,
济效益,产生了质的飞跃。此后,各加盟共和国相继以罗普莎鲤、乌克兰鲤和当地鲤杂交, 育成了适
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鲤,克拉斯诺达尔鲤,萨尔巴鲤,
从全世界经进了 100
60年代从我国引进“四大家鱼”中的鲢、
形成了各自的鲤鱼养殖品种。 同时,该国对鱼类的引种驯化的十分重视, 余个品种,但真的对该国养殖生产起重大作用的是
鳙、草鱼,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繁育基地,利用其温流水优势进行了苗种的早 繁早育,使全国池塘养殖生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过去单养鲤鱼改为鲢、鳙、草和鲤鱼混 养,亩单产由过去的 200-300斤提高到600-700斤。他们十分重视鱼类杂交育种工作,在鲑 鱒鱼类和鲟科鱼类的杂交工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较成功并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是鲟、鲤鱼 的属间杂交,获得了具有杂交优势的欧洲鲤和小体鲟的杂交种,它兼有欧洲鲤生长快和小体 鲟能在淡水中生活的优点,可在池塘养殖,且该杂种雌、雄都可育。欧、美水产良种选育, 主要在虹、鱒鱼类上,最成功的是虹鱒的选育。虹鱒原生长在美国山麓的溪流中,后引入池 塘养殖,并移植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海、淡水都可养殖的重要鱼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 学的道纳尔逊氏,从1949年开始对野生虹鱒进行了 23年的系统选育,育成了生长快、早产、
怀卵量大的“超级虹鱒”,这是鱼类由野生种选育成家养品种的典范,
对世界水产养殖生产作
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养殖生产有重大作用的还有原生长在非洲湖泊中的十几种罗非鱼,它 已成为世界的养殖种。欧、美的鱼类杂交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重大突破。最近, 美国向世界推出了一个由白鲈和黑鲈杂交获得的一个不育杂交种
---条纹鲈,他们只卖杂交种
不卖亲本,以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其他国家的良种选育,以日本和以色列较为突出。以色 列对鲤鱼良种选育做了不少基础性研究,他们对几个国家的引进种及其杂种的经济性状做了 详细的比较,但他们的工作进停留在种内杂交优势利用上;他们采用二项选择技术由欧洲镜 鲤育成了“ Dor-70\品系,成为池塘的主养品种。日本对鲑鱒鱼类的良种选育和杂交育种,从 本世纪初就开始,通过对十几种鲑鱒鱼的种内、种间杂交,得到了一些有杂交优势如抗病, 后代成活率高的杂种,但无生产性突破成果。日本对鲤鱼的良种选育十分重视,
70年代从欧
洲和我国台湾引进了几个鲤鱼品种,对本地鲤进行了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但无突出成 果。
在海水养殖方面,我国已经或正在开发养殖的海水动植物种类有数十种,虽然多数种类 的苗种培育技术已经解决,可以向养殖生产提供所需的苗种。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良种培育 支持体系,除对海带和紫菜曾经做过比较系统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外,
其它主要养殖动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