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一) ——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姜荣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 一、关于道德教育——道德与教育的内涵与重点 1.多种角度理解道德 ( 1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属于观念和意识上的东西,是一种上层建筑,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 2 )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这种正面价值取向,对我们判断行为是否正当具有重要的作用。真、善、美一直是我们社会提倡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是社会上仍存在假、丑、恶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社会,社会价值多元无序,道德底线肆意突破,社会道德责任缺失。这种价值状态会影响很多人。孩子从生下来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逐渐接受社会道德的影响,如何抵御消极道德观的扩散,用正面的道德观去引导学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 3 )道德是习惯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道德一定是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整体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国民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国家主流文化教化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的道德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因此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国民道德区别很大。比如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过节了,美 国老 太太家里来一大堆人,她可能会觉得我生活挺好的,你们给我搅乱了,而中 国老 太太呢,如果来一大堆人,做饭折腾累得要死,她可能会觉得儿女有孝心。这实际上反映出不同文化道德的区别。 ( 4 )道德是社会为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个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 “ 善 ” ,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 “ 恶 ” ,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 “ 良心 ” 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 有时候我们会把道德简化成是传递一种价值,它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这从根本上忽略了道德的本意,即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观点。道德作为一个人与外部各种关系规则的内化,涉及到很多东西。比如说,现在的孩子缺少互动,在学校里基本的交流是听课,没有互动,实践就没有道德实践,学生的道德观念很多就会停留在纸上和理念上。道德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因为需要互动,所以心理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 1
( 5 )道德建立在人们自觉遵守的基础上,与法律不同,不是由国家执行的,道德不带有强制性。道德是发自内心的,在道德建设上内在的力量是主要的, 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发挥其作用。道德与法律不同,它不是靠强制力来实现,不需要专门机构来制定和执行,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倡导和维持。 ( 6 )道德是依靠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教育示范、社会舆论等力量来维持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道德教育的角度,即在注重外部力量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内心价值观的培养。 上述这些基本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以上角度来理解道德,有助 于帮助 老师理解道德,道德教育能带来哪些影响,能够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更加理性,在内涵的理解上更加深刻。以上的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事实上都是相关联的,比如说礼让和谦和的教育,就可以着眼于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即过去的文人留下的礼让和谦和的诗句、故事;另一个角度就是着眼于现在的礼让和谦和带来的巨大的成功、巨大的收获的例子。这就既考虑传统文化的力量,也考虑到现实社会的教育示范教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给孩子们很多正面导向,包括例子、格言警句,也要关注富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像感动中国人物的报道都会对孩子们产生教育示范作用。 2.从道德的功能看教育 道德作为保障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通过道德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的。所谓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功能是多元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从理论上来讲道德有四个功能: ( 1 )认识功能: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理性的功能,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价值取向,所以道德教育中有一个概念叫“辨析”,要引导孩子作价值辨析,得出正确的认识。现代社会对孩子的一生影响特别大,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努力获得成功,但很多人对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根据什么设立自己的成功目标和成功标准是什么却不清晰。小孩子最早的理想是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然后是社会理想。举个例子说,有一次在一个打工子弟学校问一个小孩:“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啊?”小孩回答说:“想当城管”。他为什么有这个回答,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总在跟城管打交道,这就是他的生活认识。 ( 2 )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道德调节与政治、法律等其他社会调节力量和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是属于社会“软调控”的范畴,具有经常性和广泛性、多层次性和递进性、正面性和自觉性等特点。能够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因为道德调节的这些特点,所以它能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交往,并对人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活动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让孩子去体会道德给他带来的和谐和快乐、幸福感,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教育的角度,就是要让学生体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周围关系非常好的人,是一个和谐快乐的人。比如说,雷锋是一
2
个有道德的人,所有雷锋留下的照片全笑眯眯的,都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就是道德给他带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状态。由此,老师要在理解道德的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理解道德给他带来的幸福感。 ( 3 )教育功能: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等观念。道德能够通过评价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以感化和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境界、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定的道德一经深入到社会舆论之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它就会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德的教育功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能唤起人们道德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人们自觉主动地按照社会倡导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调节个人同他人、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 4 )评价功能: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判断来实现。我们要倡导让孩子去讨论和认识社会上的事件,把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争议的事件拿到孩子当中去讨论和判断,让他们进行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不断提高。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要怕负面的东西、不良的东西,像郭美美事件完全可以拿到学生中去讨论,进行争论,可以在班里搞实话实说的班会。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愿将负面的东西引入课堂,讲课的例子都是尽量使用正面的,其结果是当学生遇到一些负面的事情时,他们就会缺乏判断和评价能力。 3.关于道德教育 ( 1 )道德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首先我们要强调道德的目的性。其次,“影响”这个词需要特别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把道德教育简化成传递某些道德观点,应当注意“影响”和“传递”有着深刻的区别,“影响”的含义更准确、更丰富,“影响”包括认识、情感的影响、行为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人格魅力。从这个角度说,理解道德教育的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影响”和“传递”区别,二是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目的性。 ( 2 )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包括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主要环节。道德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然后要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最后要培养行为习惯。道德教育是在这三个层面进行的,提高认识只是一步,还有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 ( 3 )与通常的知识教育相比较,道德教育具有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烈实践性和渐进性等主要特点。广融性、同时性、多端性、重复性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复杂性。 ( 4 )当代德育注重价值(认知)、行为(能力)情感(感知理解)的统一。道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认知,认知就是要知道什么对什么错。第二个方面是行为,就是碰到各种不同情形你用怎样的行为去面对。第三个方面是情感。比如说有一万元钱在你面前,一般来讲有两个因素在影响你的行为,第一个因素是道德,从认识的角度说你不拿是因为你价值上就
3
认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从行为的角度说你不可能去拿别人的东西,从情感的角度说你觉得这种行为很可耻;第二个因素是法律,就是有贼心没贼胆,拿了怕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你不拿。所以道德是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 ( 5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也是一种能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在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道德能力,我曾经在光明日报的教授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道德——当代青少年生存发展的基础能力》,这源于有一次出访德国,看到街头一只狗,会看红绿灯。有人就说德国的狗有教养,其实是这只狗有分辨哪个位置的灯亮了的能力,即适应规则的能力。因此,道德可以看成是一种适应能力,基础的生存能力,所以在中学这个阶段,要让学生理解道德不是外界对他的制约,而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从这个思维去考虑,道德教育就不是传递观念,教育塑造人,而是对一个人生存发展的辅导,让人获得能力,最后感受到幸福。 4.道德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 1 )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同样的一件事社会上所有人的看法往往很不一样,过去孩子的主要价值观念都是从学校传递过来的,而现在各种环境都会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调查某个初中生班级,学生全都开博客、微博,这种渠道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学校的主流信息,而且他们都愿意用这些信息来影响自己。这就带来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过去的道德教育靠传递就行的话,那么今天的道德教育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 2 )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现在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那儿?其实大多数家长都是很世俗的,这种世俗的成功是就是权钱,就是考高分,但对于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道德品质是否符合标准,家长往往很忽视。其实家长的内心都知道这些很重要,但是为了让孩子要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就不得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这种现象让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导致孩子们没有了精神寄托。道德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影响力,如果只重视物质追求,只重视现实化追求,没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一代人就不可能健康成长。 ( 3 )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传统的传播方式是组织传播、精英传播、权威传播,传给学生的主要是主流的一些东西,这种传播有两个特点,一是单向性,我说你听,大多数人没有说话的权力,因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第二个就是强制性,我说的你一定要听。但现在是大众传播,每个人周围的声音很多很杂,学校教育的声音往往会淹没在其中。这就提出了媒介素养的问题,让你随便听了,你会不会有选择的听,让你随便地说,你会不会在法律的框架下表达自我。所以从道德发展上来讲我们面临着媒介素养、精神建设、道德选择能力的巨大挑战,培养孩子迎接挑战是给我们老师提出来的一个新要求。 ( 4 )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新格局。过去是权威社会,比如父亲跟孩子 4
说站住,孩子马上站住了。但现在这个变化非常大,包括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特别是权威的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的道德教育,特别是中学的道德教育阶段,必须要重视这个挑战,要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虑道德的最终的内容、最终的目标,创新教育的方式。
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 ( 1 )在“成长中的我”部分: 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独特性、与自然的关系、自救自护的能力。此次修改比原来的表述更准确,内容上也更丰富。此次修改增加了“独特性”,这是时代对每个学生本质认识上的新要求,因为现代社会大家都幻想成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但都有独特的潜能,都有成就自己的意识,要欣赏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欣赏和接纳就是悦纳自我,悦纳自我的前提就是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此外,生命教育中要重视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对其他物种的尊重,还有就是自救自护的能力。自救自护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知识,比如最简单的包扎、火灾自救、防雷防电、旷野上怎么防雷等知识;第二个就是应对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这个是特重要的;第三个是技能方法,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救自己。 自尊自爱的教育——自尊自爱的价值和能力、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首先是价值,就是在认知上要给孩子一种要尊重自己、爱护自己、要有自己的尊严的认识,包括自信自立。其次是态度,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后是能力,即实现自尊自爱的能力。自尊自爱的教育对当代人来讲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过去我们国家比较重视集体主义,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对人尊严的摧残、践踏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所以,现在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对个人的尊重,但现在有些人会矫枉过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或者自己所谓的尊严,忽略团体利益和共性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则一定要把握好这一个度,要培养学生在遵从团体规则的前提下充分显示个性的能力,在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我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尊自爱不是唯我独尊、不是个人一点也不能侵犯,要把握很好的度,这个度需要我们老师来做引导。另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自尊自爱和自信,这个能力也很重要的。 分辨与选择能力——是非善恶的价值、分辨选择的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这里也说到三个方面,即价值、态度、能力,懂得分辨恶善、错对、好坏,另外一个就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还有一个就是对社会行为的选择。 ( 2 )在“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有三个重点内容: 文明交往——文明交往的价值、技能。这里特别强调交流,在小学阶段家庭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但从上中学开始孩子的重心逐渐从以家庭生活为主转向以社会生活为主,以社会生活为主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初中生处于交叉阶段,就是他属于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又没有完全脱离家庭走向社会这样一个阶段;另一个方面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景和他的表达方式是群体,就是从家庭关系走入丛林群体关系。所以交往对初中生来说是很非常重要的,是他成长发展的一个途径,所以需要进行交往的指导,包括诚信、善意、和谐等基本价值,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