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痰瘀(一)
标题痰瘀与其他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痰、瘀与气病关系): 周老认为气病失运,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乃生。气为血帅,血之在脉中流行,有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气不运血,血亦随之而涩滞;血瘀又能阻滞气机,二者互为影响,促使病情发展。若气郁不能布津,则津液凝聚成痰,而痰阻气机,又可加重气滞。又如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血流不畅而成瘀;不能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则水津停聚而成痰。均以气病失运为先导。另外,气者,人之根本。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所以,当人体气机郁结不行,不仅可以直接生痰凝瘀,还可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与水饮关系): 南海名医何梦瑶在《医碥》指出:“ 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 可见,痰瘀与水饮关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痰、瘀、水饮三者实为“ 一源三岐” 。均为病理状态下,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而成。如聚而为痰,血滞为瘀,日久血瘀化水。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宣,以致津液停积为痰。痰、瘀之间能相互转化,痰证同久可以瘀化,瘀证日久可痰化。《血证论》:“ 血积既
久,亦能化为痰水” 。可见瘀血日久化水,而水结成痰。若肺气失宣,或肃降失调,则水道不利,治节无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水液停聚则生痰成饮。水饮日久不化,可日积成瘀。(痰、瘀与热、毒关系): 外感六淫化火,可波及营血,致使气血壅滞;也可劫灼营阴,耗伤血液,致使血液稠浊,停滞为瘀,气火偏亢;五志过极,气郁化火;有形之邪,积久化热;病久入络,络瘀生热等,可先导致瘀血和内热的产生,既能因瘀致热,亦能因热致瘀;若温热邪毒内陷 营血,热蒸津液聚而成痰,或热毒痰瘀交结。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身皆能化毒为害,形成痰毒、瘀毒。且津血同源,痰瘀相关,诸多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缠绵久病,常常与“ 痰瘀互结” 相关联。痰瘀互结,郁久腐化,久则凝聚成毒,从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结,更使病顽缠,或危重,或反复难愈。毒能生痰,毒能生瘀。在温病过程中,热毒、瘀血、痰饮三者之间不但相互兼夹,而且还往往相互转化,从而形成毒痰瘀同病。戴天章《广瘟疫论》中就有瘟疫夹痰水、夹蓄血的记载。何秀山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也有“ 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及瘀阻心孔”之论。可见,在毒邪内陷心营的过程中,营热生瘀酿痰是重要的病理环节,毒痰瘀交夹,闭阻心窍,则表现为痰盛气粗,神昏谵语,唇甲青紫,舌质紫暗等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