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学生习作要素
一、主题 优点: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主题集中;
缺点: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二、内容(材料)优点:1.贴近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章中……
答题模板(150字) (1)本文通过叙述……,突出了“……”这一主题。(概括作文内容) (2)这篇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指出缺点) (3)建议……。如:…………。(给出改进建议) 3.
三、结构
四、语言
五、情感 2. 【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文中祥写了……略写了……表达出……
叙事跌宕起伏,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3. 【写人】叙述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文中描写了XXX的语言、动作、心理……
4. 【景物】按照空间顺序,引人入胜,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情景交融。
缺点: 1.内容前后联系不紧密,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够密切
2.【叙事】详略失当,主次不够分明。文中……
【写人】人物描写匮乏,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优点:1.标题设置悬念
2.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
缺点:结构混乱,脉络不清。 优点: 1,语句通顺,言辞优美,语言表达能力强;
2,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3, 语言平实质朴,刻画细致
4,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缺点:语言过于平淡,语句多处不通顺;遣词造句不恰当。修辞手法运用较少。 优点:感情真挚、细腻、发自肺腑 缺点:感情过于平淡,情感缺乏深度
第 6 页 共 11 页
议论文:《拿来主义》《劝学》 (1)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①“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 ②“分析问题”。对论点进行论证,重中之重。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
③“解决问题”。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
(2)理性议论,彰显深度。
①摆出事实论据后,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
②围绕论点进行理性议论。(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③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彰显思想上的深度。
议论文点评角度 优点: 1.中心论点明确
2. 论证结构合理、清晰、完整。
3. 论据充分,与论点统一;论证方法多样化;
4. 论证语言清晰流畅,表达严谨,逻辑性强,用词准确
缺点:1.中心论点不明确。
2. 论证结构混乱(不完整)
3. 论据脱离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单一,无法论证中心论点。4. 论证语言不够流畅,表达漏洞较多,逻辑性差,用词不当。 答题模式:
(总说)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文论据和论
证方法都很单一,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现代汉语 第一节:语音 第二节:汉字 第三节:词汇 第四节:句子 第五节:标点符号 第六节:修辞 第一节:语音
考点一: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考点二:音变
①上声(三声)变调
a 两个上声相连 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b 三个上声相连 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二声+二声
三声+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②“一”的变调 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例:一半)
在非四声前,变为四声(例:一般,一连,一举) ③“不”的变调 在四声前,变为二声(例:不变)
④轻声 轻声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如:对头(仇敌,名词)对头(正确,形容词)⑤儿化 儿化的作用:①区别词义:头(脑袋)——头儿(领头的) ②区别词性:盖(动词)——盖儿(名词)
③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 小猫儿、小孩儿 第二节:汉字
考点一:汉字形成的演变 汉字七体——甲金篆隶草楷行
1、甲骨文(写在动物兽骨、龟甲上):殷商时代——象形文 2、金文(最早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象形文
3、篆书(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大篆——春秋战国时代秦国
第 7 页 共 11 页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的文字
4、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狐为直)
秦隶——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以秦隶为基础演变,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5、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6、楷书 “楷”——笔画平直、规矩整齐,可为楷模 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7、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笔画连绵,各自独立。《兰亭集序》
第三节:词汇:成语
望洋兴叹——庄子 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韩非 洛阳纸贵——左思 完璧归赵——蔺相如、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四面楚歌——项羽
炙手可热——杜甫 老骥伏枥——曹操 学而不厌——孔子 舍生取义——孟子 东床坦腹——王羲之 紫气东来——老子 韦编三绝——孔子
第四节:句子 考点一:句子的成分 主 谓 宾
定 状 补
主干 修饰成分
我 狠狠地 打 死 可爱的 你。(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后作补语) 窗外的 树叶 几乎 黄 透了。
口诀:主干就是主谓宾 定语修饰代和名 状语总在形动前 补语却在形动后
考点二:病句辨析
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1. 成分残缺或赘余
主语残缺:【标志:遇到介词等放在句子开头,居中使用“使”、“令”等词】例经过……,使…… 宾语残缺:这个节目表达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相当汇报成果。 成分赘余:班会上,班长首先第一个站起来发言。
2、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我县的粮食总生产量,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动宾搭配不当:出租车无论……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主宾搭配不当:今年麦子的收成是近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3、语序不当
定语顺序排列不当:规律——属 数 动 形 名 (我的 一件 刚买的 新的 羊毛 大衣。)
状语语序排列不当:规律——因 时 地 情 人 (小明的父亲 为了弄清小明和人打架的原因,昨天 在派出所 心情沉重地 和张所长 谈了一次话。) 虚词位置不当:
a.“把”字句表否定式“把”的位置不当。否定词+把
b.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后;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前。 4、句式杂糅 常见句式杂糅标志:
①本着……为原则 ②对于……问题上 ③原因是……造成的 ④是因为……的原因 ⑤是由于……的结果 5、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 ②词的多义导致表意不明 ③停顿不同导致表意不明 ④修饰语两可导致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①一面对两面
②否定失当【标志:不要、不会、禁止、忌、以防、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反问句】 第五节:标点符号 考点一:问号使用注意事项
①有疑问词但事实陈述语气,不用问号 ②选择问句在最后加问号
第 8 页 共 11 页
③主谓倒装的倒装疑问句在最后加问号。例:怎么了,你?
考点二:顿号使用注意事项
1. 表示概数的两个连用数字之间不加顿号 2. 句末有“啊”“啦”“呀”等不加顿号 3.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加顿号 4. 并列双引号、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
考点三:冒号使用注意事项
1、“某某说”在引文中间,不应用冒号 2、仅做句子某成分的引用部分,前不用冒号
3、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 4、同一句中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5、冒号后不用再加提示性词语
考点四:引号使用注意事项
1、整句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 2、局部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外。
3、报纸、杂志、电视等栏目名,法律法规文件名,电影、电视片名等各种作品不用引号4、转述他人的话不用引号
考点五:破折号使用注意事项
1. 破折号不能与“是”“有”等提示的词同时使用 2. 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时,不与括号连用
考点六:省略号使用注意事项
表省略是不能与“等”“等等”“什么的”同时使用。
第六节:修辞 考点一:比喻:
①条件:甲乙本质不同,且有相似点
②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只出现喻体)、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A像B,像C,又
像D)
考点二:比拟
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拟人——事物人格化
拟物——把人当作物、把甲物当作乙物,把抽象概念当作实物来写
考点三: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他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例:红领巾在做广播体操。 借代无法还原成明喻
考点四:对偶
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 ②对偶的种类:
正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串对(逻辑、假设)——“流水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考点五:通感(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考点六: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
件事。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考点七: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双关的种类:①语义双关——词的同义(路)/②谐音双关——词的同音(东边日出西边雨,
第 9 页 共 11 页
道是无晴却有晴.
。) 考点八:反语:运用跟本以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古代汉语
第一节:通假字 第二节:古今异义 第三节:词类活用 第四节:常考虚词
第五节:文言特殊句式与修辞
中外文学
专题一:古代文学 第一节:先秦文学
考点一:《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公305篇。风雅颂、赋(直言其事)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引起所讲之物)——六艺《关雎》《蒹葭》
考点二:屈原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楚辞》第二部诗歌总集。
考点三:史传散文:
1. 尚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书》
2.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4. 《国语》《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四:诸子散文
1. 儒家 孔子“仁”;孟子“性善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性恶论”《劝学》 2. 道家 老子“无为”《道德经》;庄子“天人合一”《庄子》; 3.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公输》
4. 法家 韩非子“君主集权”《扁鹊见蔡桓公》 考点五:神话《山海经》
第二节:秦汉文学 考点一:贾谊 《过秦论》 考点二:汉乐府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考点三:古诗十九首 考点四:汉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考点五:司马迁和《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 考点六:班固与《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一:建安文学
1.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瑒 刘祯 考点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考点三: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考点四:南北朝民歌 南朝——清丽缠绵 北朝——粗犷豪放《木兰诗》考点五:《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本小说集 考点六:陈寿《三国志》 《隆中对》《出师表》 考点七:范晔《后汉书》
考点八:郦道元《水经注》地理志《三峡》 考点九: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四节:隋唐五代文学
第 10 页 共 11 页
考点一:“初唐四杰”——王 杨 卢 骆 考点二:陈子昂“诗骨”《登幽州台歌》 考点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考点四: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考点五:孟浩然,“三水田园诗”“王孟”《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考点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竹里馆》《使至塞上》 考点七:王之涣 《登鹳雀楼》《凉州词》 考点八:王翰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考点九:王昌龄“七绝圣手”《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考点十: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与岑参“高岑” 考点十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考点十二:李白“诗仙”酒第一、剑第二、诗第三 写了一万多首,保有1200首 考点十三:杜甫“诗圣”“沉郁顿挫”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5000多万,后1300多万 考点十四:韩愈《马说》 考点十五:柳宗元《小石潭记》
考点十六:刘禹锡 “诗豪”《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
考点十七: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元稹《钱塘湖春行》 考点十八:李贺“诗鬼”《雁门太守行》 考点十九:杜牧“怀古诗”《泊秦淮》借古讽今 考点二十:李商隐 《夜雨寄北》《无题》
考点二十一:温庭筠 与李商隐合称“温李”“花间派” 考点二十二:李煜“千古词帝”《虞美人》《相见欢》 第五节:两宋文学
考点一:柳永“婉约派”《雨霖铃》
考点二:李清照“婉约派”《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 考点三:范仲淹“豪放派”“范文正公”《岳阳楼记》 考点四:欧阳修 六一居士《醉翁亭记》
考点五:王安石 “临川先生”《伤仲永》《登飞来峰》 考点六:苏轼“东坡居士”《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考点七:陆游《示儿》《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