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答: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活动性原则

答: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分离焦虑 答:“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5.家长参与

答: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布龙芬?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布龙芬?布兰纳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

儿童的成人等各“社会生态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

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答:应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3.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的事项有:

(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2)明确游戏规则;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4)创设游戏角。 4.应如何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答: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应做到:

(1)睡床卫生、舒适和安全;(2)空气流通、室温适宜;(3)宁静温馨的睡眠气氛。 5.草原流动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

答:草原流动幼儿园(游戏点)的特色主要有:(1)季节性和流动性;(2)混合年龄; (3)教育孩子和培训家长同步进行;(4)体现牧区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为: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发现式教学方法;(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5)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6)发展儿童的主动性;(7)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8)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2.论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

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是:(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2)尊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 (4)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从切身体会谈谈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答: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

(1)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5)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7)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8)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幼儿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2、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由于每个幼儿和所处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 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因此,它对幼儿的一生都有影响。

3、凡是过社会生活的动物,都有社会行为。人的行为与周围人行为的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用区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来表述。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或内在感觉与思想。人的社会行为具有区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三大特征。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他们在自我意识、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等5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幼儿在2岁之前“人我不分”,2.5至3岁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他们的自我评价从依从、表面、情绪化的,发展到独立、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情绪,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高兴、愉快属积极情绪;害怕、愤怒、嫉妒等属于消极情绪。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自身需睡要时,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自身需要时,可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幼儿最初的情绪是广泛的兴奋,以后逐渐分化出痛苦、快乐、恐惧、厌恶、愤怒、高兴、喜爱、嫉妒、欢乐等。母婴依恋是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个性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整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E.H.Erikson)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在每个年龄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有本年龄阶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好了,既能使人顺利成长,又有利于他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成8个阶段。这8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幼儿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他与周围人相互作用时,对他所处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程度。如果该问题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相反,如果该问题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

(4)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最初的交往可追溯到2~3个月的婴儿时期。此时的婴儿用哭、笑、口部的动作、眼神和成人进行交往。交往对象主要是他的照料者、保护者——母亲。有研究表明,母婴交往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的交往行为,甚至影响他智

力、社会性发展。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习交往的方式和交往技能等。

(5)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他是人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在幼儿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皮亚杰和克尔伯格是最有名的两个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认为: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有明显的阶段性。教师应根据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实施相应的教育。 5、什么是幼儿的社会化呢?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家长)按照社会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7、社会教育是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化的过程。社会教育对幼儿的身体、智力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是教幼儿学习如何做人的教育。 8、社会教育的目标

(1)对家庭、幼儿园、家乡、祖国有归属感、亲切感。(2)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对自己有信心。(3)对人友好,懂得同情、分享、合作、互助。(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5)对周围社会生活持关心、参与的态度。 9、社会教育的内容及作用 (一)自我意识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想法、态度。 (二)交往与人际关系

(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3)帮助幼儿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兴趣和想法,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4)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三)社会环境

(1)丰富幼儿对家庭、幼儿园、社区、家乡、祖国的认识,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2)引导幼儿认识并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其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周围社会生活,萌发社会小公民的意识。 (4)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认

同感。适当介绍我国主要的民族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民族,使其感知人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学习以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差异。

10、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观察、体验、内化的过程。周围的社会生活是幼儿观察的对象。在观察过程中,那些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内容特别容易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家长的评价和由此引起的正、负强化是幼儿社会学习的校正、调节的手段。幼儿内心的体验、反思以及由此产生的“顿悟”决定了幼儿采取的行动。语言的提示和传递作用是幼儿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媒介、方法。

11、幼儿的社会学习是在随机的、无意的过程中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育经常有反复,但是不论长期也好、反复也好,幼儿必须有亲身的实践。由于幼儿的社会学习有以上特点,所以我们提出了社会教育的原则,即幼儿社会教育应综合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在生活中随时抓住教育时机实施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切忌只凭教师的讲,而应让幼儿有参与、有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亲身体会。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注意适宜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过高或过低,因为不管过高或过低都影响社会教育的实效。社会教育的内容要符合时代性要求。

12、幼儿园有向幼儿实施社会教育的明显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中幼儿同伴、教师、其他工作人员、物质材料、环境等社会教育资源向幼儿实施社会教育。

13、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可分为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和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两大类。其中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参观、谈话、讲述、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综合性活动等。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等。这些活动各有长短,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14、在实施社会教育之前,教师对活动的设计是活动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使自己设计出来的教育活动,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当地的教育纲要,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使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

15、在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交往中发展。还要引导幼儿以现有水平为基点,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在这其中,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努力不可少。教师要随时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在家长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引导幼儿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16、家庭中实施幼儿社会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家长和孩子有血缘关系、亲子感情融洽。教育对象单一,便于有针对性地个别施教。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施教,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施教者固定,有利于教育的一贯性。但是,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也容易犯过于感情用事的毛病。 17、家庭中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的因素主要是父母、祖父母、保姆、兄弟姐妹等。在这其中,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都明显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学习。祖父母由于其爱孩子、阅历丰富、有耐心,对孩子稳教育定的情绪发展有益。但也容易出现“服务过度”、“保护过度”和要求孩子“安静过度的倾向。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也会对幼儿社会学习发生影响。

18、家庭中社会教育的方法是: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以理服人,坚持说服教育;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等方法。在这中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社会学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说服教育和评价手段都是校正、调整幼儿社会行为的具体途径。

19、家庭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渗透在日常生活、闲暇活动、节日活动中,和生活同步。家长应重视这些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和影响。

20、在家庭中主要有广播、报纸、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幼儿施加社会教育的影响,家长应恰当地利用它们向幼儿施教。

21、情商的确切名称叫“情感智慧”,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它的水平高低很能影响一个人生活、事业是否成功。

22、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他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学习做人的重要环节。

人所处的环境还必然有某种文化传统,我们还有一个引导幼儿接纳、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任务。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是学习做人的重要环节。

23、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种情境,使幼儿在这一特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中受到某种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

24、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实施各方面教育的专门的社会机构。与家庭相比,这里的施教者更有教育意识,这里的教育行为更有目的性,这里的教育资源也更为丰富。对幼儿来说,这里的教师和自己的家长社会角色不同,情感维度不同,所有这些都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

25、体验思考法

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学习的过程。 26、语言传递法

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某种社会学习的过程。 语言是人们交流、交际的工具。孩子在接受成人语言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着成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所以,语言传递法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

语言传递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讲述、讲解、谈话、讨论、评论等 27、确定社会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1)根据国家级的课程标准和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2)利用幼儿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为执行课程标准和教育纲要的载体 (3)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内容 28、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有哪些优势?

(1)因有血缘关系,亲子感情融洽(2)教育对象单一,便于实施教育(3)有利于随时施教 4)教育者相对固定,有利于教育的一贯性 29、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

答 :家庭环境是幼儿每天都生活其中的地方,它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学习。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十分必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家人之间有爱心;(2)日常生活有序;(3)生活富于情趣;(4)合理安排经济生活。 30、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1)为幼儿创设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 (2)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引导其发展 (3)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行为的意义 (4)寓社会性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31、幼儿通过玩娃娃家可以得到哪能些些的社会学习?

(1)了解人际间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角色扮演。(2)学习友好交往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3)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学习用适当方式相互沟通,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4)激发幼儿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并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和调整与伙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和关系。 32、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1)综合渗透性原则(2)生活随时性原则(3)实践参与性原则(4)适宜发展性原则(5)时代性原则

3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有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想法、态度。 2、交往与人际关系

(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3)帮助幼儿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兴趣和想法,学会与人友好相处。(4)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答: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3.活动性原则答: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alu96ylzw34ka294oz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