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强年画用色及象征意义
前
言
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示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五大年画产地。而河北武强年画是我国五大民间年画生产基地之
一,它的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呈现鲜明对比,其色彩鲜艳,单纯中表现热烈的特点。年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承载了老百姓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同时木版年画也承载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民间年画是我国美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乡土民情、宗教信仰以及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观念的图像资料。如图(六子争头)它最早以门神的样式出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与色彩体系。本文以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特征为内容,进行初浅的探讨。 武强基本用色
- 1 -- 1 - - 1 -
- 2 -
武强年画印刷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如图(杠箱官)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通常神品为红、黄、蓝三套色,戏出花卉类则增加一个品红。因黄、
蓝重叠可压出绿,黄和粉红重叠可压出桔红,粉红与蓝重叠可压出紫,这样,三套色版可印出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红、粉、黄、蓝、绿、桔、紫七种颜色,收到丰富的
色彩效果。
- 2 -- 2 - - 2 -
- 3 -
古代神荼、郁垒捉鬼饲虎的传说流传民间,后演变为画神虎贴于门上,成为年俗传世。武强门画出现最早,至清末民初,画业作坊已遍布全县。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
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
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现已成立武强年画社,并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年俗博物馆,以满足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传统民间
年画艺术的观赏与研究。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演变为门神画,东汉已经流行,北宋出现了木版印刷年画。衡水地区武强县素有“年画之乡”的美誉。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到了清康熙、嘉庆年间(1662-1820年),武强年画业进入兴盛时期,从业人员约500人,店铺达144
- 3 -- 3 -
- 3 -
- 4 -
家,最高年出产画品达一亿多张,约占当时全国年画销量的三分之一。武强年画几经沧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武强年画是用杜木刻板、采用黑、红、绿、黄、紫、粉几套色水印的木牌画。手工刻板,手工拓印,绘、刻、印
紧密结合,古朴而精美。其构图饱满,线条粗放,色彩强烈,装饰性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场景简练。刻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稳健、流畅。运用黑白对比手法,不失其古朴、雅拙的风格。色彩用原色,单纯而富有变化,强烈而又调和,形成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武强年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艺术形式、广泛的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500多年来,在中国农村广为流传。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国家民间艺术木版年画之乡”。
武强年画为木版套色水印
武强年画为木版套色水印。整个制作过程是由绘稿、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完成,若
是精品还需要
- 4 -- 4 - - 4 -
- 5 -
装裱。刻版所需的木材是当地生长的耐旱抗盐碱的杜树,因为此树生长期短,年轮不明显,木质柔韧,遇水后伸缩性小,绘刻利刀,不脆不裂,且上版不走样,卸版不变形。在武强境内有滏阳河、嘑沱河因此而盛产芦苇,武强是传统的农业县,当地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而小麦又是主要种植的农作物,而麦秸与芦苇是造纸最好的原材料。印制年画需的颜料是从槐花米(黄色)、石榴花(红色)、靛蓝草(蓝色)等花草上提取。
由于工艺制约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武强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匀称饱满,装饰性很强,
线条粗放简练,挺拔疏落,遒劲健美,古朴稚拙,;色彩强烈,浓烈而不凝滞,单纯而有变化,常以大红大绿等明快舒畅的色调,形成一种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来装点节日
- 5 -- 5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