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发展绿色食品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家庭农场是近年发展起来并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家庭农场的绿色食品发展为切入口,分析了家庭农场发展绿色食品必须面对的5大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农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制约因素
绿色食品即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绿色食品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健康优质生活的产物,是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浙江省慈溪市自2002年开始鼓励引导绿色食品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征程,经历了起步的艰难和中期的盲目,开始步入稳定期。认证主体从开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家庭农场扩展。家庭农场由于主体明确、责任清晰、规模经营等优势,成为产品质量保证的代名词。绿色食品作为优质农产品品牌代表,吸引更多的家庭农场加入品牌农业的创建是大势所趋。然而根据目前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分析,家庭农场在绿色食品创建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发展并不顺利。本文以慈溪为例,分析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绿色食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十三五”期间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家庭农场绿色食品认证现状
慈溪是浙江家庭农场的发源地,是全国家庭农场5大范本之一。2001年7月9日,慈溪市周巷镇农户桑建鸿注册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家庭农场——慈溪市周巷镇建鸿果蔬农场。截至2014年底,全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117家,其中3.33hm2以上家庭农场506家,总经营面积超过9333hm2。2012年全市家庭农场实现产值11.7亿余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3%,农场单位面积平均产出比普通农户高出30%以上。
家庭农场在绿色食品认证中起步较晚,始于2007年。近10年共有30家家庭农场加入绿色食品申报队伍,占绿色食品认证主体的37.5%,但是仅占家庭农场数量的2.7%。这些认证主体的负责人,90%以上为原来的农产品经纪人,一方面文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对政府的政策、市场的变化有较高的敏锐度,另一方面对品牌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较高的认知。家庭农场已认证绿色食品50个,占认证产品总数的32.7%,但是从近年续展、年检情况分析,继续实施绿色食品生产的后劲不足。截至2015年6月,仅有14个产品处于有效期内,有效率仅为28%。
二、家庭农场发展绿色食品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文化制约慈溪的家庭农场起步于2001年,农场负责人年龄普遍在45~55岁,初中占40%,高中占20%,虽然与其他从农人员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仍然以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社会责任感不强,对
于产品的品牌和质量,也仅以保证不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限,导致家庭农场从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的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田间生产管理是粗放型管理,负责人能说会种,但是转换成文字的能力较弱,而绿色食品鉴于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注重记录的完善、档案的收集、制度的制定落实等,是细致型的工作,对生产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生产规模制约由于受到土地流转和家庭成员为主的管理方式的限制,家庭农场的规模难以做大。现有家庭农场的规模,6.67hm2以下为主,占56.8%,6.67~33.33hm2的,占38.1%,33.33~66.67hm2的,占3.6%,66.67hm2以上的,占总数的1.5%。虽然绿色食品没有明确的规模要求,但是为凸显区域化的品牌
22
优势,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一般要求露地在6.67hm、设施在3.33hm以上。以草莓、樱桃番茄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为例,由于用工和销售风险的限制,经营范围均控制在1.33hm2以下,整体的区域带动能力较低,不被地方部门推荐。从硬件方面分析,由于政府对农用地的限制和自身资金方面的问题,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场,难以建设农资仓库、办公用房、产品包装间等设施,使绿色食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实现存在难度。
(三)经济效益制约优质优价的市场行为主要依赖地域特色产品,如“西湖龙井”、“东北大米”等,针对单一的绿色食品市场氛围尚未形成。虽然不少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绿色食品,但是基于对产品缺少信任度,在实际选择时,仍然被价格、外观等更为直观的表象左右。政府在推动绿色食品发展方面,更为注重农产品加工业,而家庭作坊式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创造的产值不高,规模化效应不明显,缺少光鲜亮丽的外表,政府扶持力度削弱。另外,家庭农场从事绿色食品生产,需遵循相关标准和全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增加了产品的综合成本,经济效益空间的减少削弱了生产企业认证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家庭农场创造的绿色食品缺少生命力。
(四)生产技术制约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和工业的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果蔬生产要求的生产区域逐渐缩小,绿色食品畜禽的发展又受到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和非转基因蛋白质饲料数量的双重限制。同时家庭农场主要从事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由于生产环境和气候因子的变化,生产过程存在不可复制,这与绿色食品所要求的稳定的农业投入品、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以小白菜为例,品种多,全年均可种植,不同季节产量、病虫害发生情况、生长周期均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绿色食品申报带来了难度,也是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潜在不稳定因素。
(五)市场环节制约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的是生产活动,销售是其薄弱环节,部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部分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收购商进入流通领域,市场和收购单位均未对产品的级别提出要求。虽然政府一直积极推进市场准入机制,但离目标实现仍存在一定距离,因而绿色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优势并不明显,从而造成家庭农场对绿色食品申报积极性不高。
国内城市尚未出现营运良好的高端鲜食农产品市场或专柜,初级农产品仍为散装销售为主,易与普通产品混淆,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家庭农场所生产的绿色食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虽有市场需求但是受到农产品季节性供应的限制,难以实现稳定的消费市场群。市场的制约也是政府陷入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被动局面的主因。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绿色食品认知利用各种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微博、微信,提升绿色食品科普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人认识绿色食品的含义,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将观念从绿色食品销售提升到绿色理念销售,充分调动生产企业从事绿色食品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赋予绿色食品新的生命力。
(二)优化政府引导,搭建家庭农场与企业间的绿色食品销售平台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绿色食品的发展仍然需要沿用“政府驱动”,但驱动方式应由单一的扶持生产主体向扶持销售主体转变。建议在超市、果蔬销售企业设立专柜,宣传和销售家庭农场所生产的绿色食品,形成绿色食品的消费氛围;鼓励家庭农场和加工企业形成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契约联盟,衍生绿色食品生产链,提高绿色食品附加值;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生产和收购绿色食品,从收购和销售环节鼓励绿色食品的生产。
(三)规范家庭农场建设指标,开展家庭农场分级评定家庭农场不是简单的“一家人+一块地”,应逐步定位为管理有制度,生产有技术,产品有保障,安全可追溯的一个生产主体。鉴于目前已经形成的较大数量的家庭农场,推动家庭农场升级行动,并从制度落实到生产管理提出更为详细的要求,开展分级评定,A为优,可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B为良,可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C为合格,可从事一般农产品生产,也是家庭农场准入的标准,D为警戒,按期完成整改升级为C,否则取消家庭农场资格,定为一般种植(养殖)户,并与各级部门的扶持政策相衔接。
(四)健全绿色食品监管队伍,提升绿色食品诚信度绿色食品涉及农、畜、水产品及其加工品,认证过程包括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专业跨度大,监管涉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多个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应集结各部门专家甚至吸收职业打假人,开展具有一定声势的绿色食品执法检查活动,将假冒绿色食品生产行为列入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从重打击,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诚信度和自觉性,塑造过硬的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 (五)鼓励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提升产品区域优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牵线搭桥,改变家庭农场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契约型生产经营模式,家庭农场负责做大做强生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负责做大做强销售,为产品的长远利益结成同盟,形成有地域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