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节 色彩构成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节 色彩构成

一、色彩构成概述

色,即“颜色”,是人类视觉的特征之一。在可视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给人以不同的颜色感觉。彩,即,各种颜色,古时把青、黄、赤称为“彩”。黑、白、玄称为“色”。色彩,是不同物质的物体对日光和其他发光体发出的光的吸收与反射,如日光通过三棱镜可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光谱色带。

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人对色彩的感知以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基本内容包括色彩产生的联系;眼睛感知色彩的过程;特定条件下色彩与感受者心理、感情方面的联系;色彩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应用的规律等。

色彩构成,是较为装饰化的构成艺术,是源于色彩变化原理 和人类对色的感觉,有目的地表现既定内容,用色彩这一特定的语言获得事物内涵一人的情感上的沟通。它与一般绘画色彩所不同的是不受光线、环境色、固有色的影响,灵活调配,力求主观化、装饰化的色彩效果。

色彩构成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是在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法。一般从色彩形成及感知原理入手,分别从色彩的物理性、生理性、心理性等几个方面对色彩进行系统研究,其目的是了解、把握色彩美的组合规律。

色彩可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黑、白、灰系统的颜色称之为“无彩色”,不在此系统之内的颜色称为“有彩色”,如红、黄、蓝、绿等。以 产生条件来讲,色彩又或色为“自然色彩”与人为色彩“。自然色彩包括光谱中的光色与无穷无尽的天然物体颜色;而人为色彩的种类包括色料、涂料、染料等,非常有限(图1)。

图(1)

由于色彩构成是现代设计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所以掌握这一门知识对于设计者去拓展艺术视野、启迪色彩运用灵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设计者在今后的各种专业设计中奠定良好的色彩基础。

二、色彩的本质

有了光才有色彩,光是一切色彩的主宰,光一消失,色彩也随之暗淡乃至消失,因此有“光是色之母”之说。例如,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任何人看到它都会承认它的存在,但闭上眼睛后就看不到苹果。在一个没有光线的房间里,自然也看不到苹果的存在。因此,光线、苹果、视线,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才能看见苹果的存在,如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便无法看到东西。

(一)、光与色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空万里时,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入夜以后则漆黑一片。这一切,都是由于“光”的作用而发生的。太阳光因时、地的因素,出现强、弱、方向等不同的变化,物体也随着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色彩。物体的色实际上是波长的光对人的视觉神经产生的刺激所造成的,从发光体(太阳、灯、火焰等)发出的光,能直接刺激人的眼睛,但更多的是发光体发出的光,在遇到物体后变成反射光或透射光,然后再进入人的眼睛。灯光的色是光源色,墙壁的色是反射色,而从彩

色玻璃或其他透明物体与半透明物体所透过的色是透射色。

既然眼睛通过光的刺激而看到色,那么首先应对眼睛的构造作一简要说明。

人类的眼睛安置于眼窝之中,略加球形,可随意运动。眼睛的构造相当复杂,眼球的外层覆以巩膜,约包围眼球五分之四。眼球前面是无色透明的半球形角膜。巩膜下层是脉络膜,满布血脉,连于瞳孔。前面的脉络膜密接于巩膜的内面,此层含着多数的黑点,由外面射进的光线均由此吸收,其作用如照相机的暗箱内涂黑色一样。位于脉络膜内面的是视网膜,这是眼球中最主要的部分,它一受到外部刺激与兴奋时,就感到光和色。视网膜本身是不能辨别光和色的,视网膜神经不过把光的刺激传达到中枢神经中的视神经,然后才能辨别色彩。

还以苹果为例,看似红色的苹果并非只反射红色的单色光,同时它也反射橙色及紫色的单色光,之所以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眼睛的视网膜上有颜色区,感受红、绿、蓝三种色光,当光线接触到视网膜时,这种组织会按光线中所含的单色光的比例来识别光线。红色波长最长,比例最大,因此苹果看起来是红色。

通过眼睛的构造研究色彩,其最终目的在于追求配色所产生的和谐与统一。

1666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Issac Newton)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发现,太阳光透过窗户小孔,通过三棱镜后,白光消失,却在相对的白壁上现出一条美丽色带。经研究后,牛顿发现原来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合成的。各种色光由于波长的不同,通过三棱镜后发生曲折分解现象,从而形成一定秩序的排列,即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之后将这种带状的色彩称为“光带”(spectrum,又叫做“光谱”(图2))。

图(2)

太阳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是表示电磁波的震动频率,由于波长的长度各有不同,其震动频率也不同。因此,太阳光有各种不同的功用。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红色光波最长,大约 700mp 。所以人类可以从 700 ~ 400mp 之间的波长光线中感觉到有色彩存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光线称为“可视光线”。

除了可视光线外,还存在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他各种光线。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视光线中的红色光长,具有温暖的作用,故称为“热线”。紫外线在可视光线紫光的外侧,可使人的皮肤变黑。

下面再谈谈物体色。

通常我们所感觉到的色光有两种:一是白光和三棱镜分解出的单色光;二是由物体面反射而来的复色光。自然物、人工色(包括颜料、染料等)均属复色光,这两种光的性质完全不同。例如,光带中的红色是单色光,苹果中的红色是从白光中被物体面吸收所剩而反射出的色光,这种光线除单色红光以外,还有其他色光。也就是说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单色称为“光”,而由物体面反射出来的色光称为“色”,即所谓的“物体色”。

(二)、色彩混合

将色光混合可以得到新的颜色;将色料(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新的颜色,这就是加法混合、减法混色和中间混色。以这种蓝紫色;三种颜料是红紫色、黄色和带绿的蓝色。以上各色分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和“色颜料的三原色”(图3)。

方法调出的新色彩,不需要过多的色光或颜料,大部分色彩可由三种色光或三种颜料合成即可。三种色光包括带红的橙色、绿色、

图(3)

1、加法混色

指利用色光混合原理,将色光中的红、绿、蓝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出新的色光的方法。因其混色方式为重叠式,所以又称为“重叠式的混合”。

加法混色的特点是:混合的色光成分越增加,色的明度越高,三原色色光等量混合则成为白色。加法混合的规律如下: 红色光 + 绿色光 = 黄色光 绿色光 + 蓝色光 = 青色光

红色光 + 蓝色光 = 品红色光 红色光 + 绿色光 + 蓝色光 = 白色光 黄色光 + 蓝色光 = 白色光 青色光 + 品红色光 = 白色光

由此可见,三原色等量相加呈现白色光,补色相加也呈现白色光。 2、减法混色

减法混色是指色料的混色,即绘画用颜料、染色颜料或油漆料等的混合,属于搅和式的混合。色料混合的种类和次数越多,则吸收光量越多,反射光量越少,结果色彩趋向灰暗,故又称“明度减低的混合”。如果色料中的三原色或补色混合时便成为黑色。

3、中性混色

现实生活中彩色毛线的编织物,从近距离观察,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纵与横列的毛线色彩,但从远距离观察则出现有别于前两种色彩的另一种色彩,这种混合所得的色彩称为“中间混色”。

(三)、色彩的属性

凡是色彩都有它的属性,用物理学的观点看,黑、白、灰不算颜色,因为可见光谱中没有这几种色,故称为“无彩色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或纯黑的物体。无彩色系的颜色虽然不具备色相和纯度,但却有明度的变化。有彩色系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它们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在色彩学上,这三个特征也称为“色彩的三要素”或“色感觉的三属性”。熟悉和掌握色彩的这三个特征,对于认识和表现色彩是极为重要的。

1、原色、间色与复色

(1)原色:所谓原色是指色彩再不能以其他的色彩调配出来,但又是混合成其他一切色彩的原料。人们都知道三原色指红、黄、蓝三色,提到三原色,应从两个系统加以划分:一是色光三原色;二是色料三原色,这样就会比较明白,也可避免出现混淆不清。

原色的纯度和明度都较高,在装饰色彩中它们通常用来表现原色鲜艳、明快强烈、透明度高的色调的画面。原色本身不能再分解,但相互调配能产生其他色彩。

(2)间色:所谓间色是由两个原色相混合而成的色彩,也叫“第二次色”。例如,色料中的橙、绿、紫三色,色光中的黄等。间色一般用于表现明快、和谐、中纯度色调的画面。下面是色料混合成的间色:

3acma6eazo7zlrl1b2v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