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在学习社会革命时,我们学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由于社会革命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这与我们在前面课程中学到的实践的能动性相匹配。 唯心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时,翻了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错误,夸大了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却无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整体的社会历史也绝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这只是对历史现象的表面进行概括的落后思想。而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对历史本质的逻辑把控,则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定义与功能——历史是人创造的,因此自然不能脱离人而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以各种形式存在,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及团体,但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民群众当中占稳定的主体部分的,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他们正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革命时,了解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会推动社会前进,而社会基本矛盾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从事生产的恰恰是劳动着的人民群众,这便解释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与社会被基本矛盾运动所推进的一致性。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由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两重性决定:既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分工),又具有私人性质(个人利益)。在这些矛盾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同时,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发展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赋予了客观必然性。 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原则,时至今日依然是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并且,是劳动价值论对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分析,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批评了案例中也有体现的货币拜物教,还有反映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了解到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为新价值。另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当今我国复兴路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