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因为变异性特征不受习得发展规律的制约。有些语言结构是系统性的,必须有一定的积累才能理解、习得和自如运用,而变异性特征是零散的、自由的,可以超越习得阶段而掌握。
113.在实际的语言习得中,如何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具有被动性和接受性,另一种是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具有主动性和建构性。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类推。类推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首先,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目标;其次,学习者需要有能力解决这个目标的事例
114.请利用ACT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了”时所经历的三个学习阶段。
答:第一阶段是陈述性阶段,也叫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多事例作为陈述性事实被存储在记忆当中,当学习者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产出规则时,因为没有现成的激活程序,就完全依赖于陈述性知识。以“了”的习得为例,这一阶段学习者接触并存储了不少诸如“我买了三张票”、“小明也喜欢跳舞了”之类,知道“了”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也可以用在句末。
第二阶段是联合阶段,实际上是知识编辑阶段,即以两种方式对记忆所存储的陈述性知识进行编辑。一种是合成,把几个产出合成为一个产出。另一个是程序化,把普遍的规则运用于特例。以“了”的习得为例,有了第一阶段的铺垫,学习者渐渐归纳出动词之后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句末“了”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并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所有的环境里。造出诸如“我很早就打算了来中国”等类似的病句。并很难正确解读“这本书借出去
了”中的“了”。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即语言的产出调整阶段,是产出程序变得更加自动化,产出规则才能得以浮现。思维不但继续归纳产出,而且更明确区分特定的产出所应用的环境。以“了”的习得为例,这一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对已经习得的规则进行修改,从而逐渐达到能准确使用和精确判断的程度。在自动化阶段,语言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115.第二语言的言语计划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言语流利性的
答:言语计划有两种基本类型:节奏变量和迟疑现象。它们都可以作为考察言语流利度的变量。节奏变量包括语速、发音时间量、发音速度和平均语流长度,语速越快、发音时间量越大、发音速度越快、平均语流长度越长,第二语言的言语流利性越高。迟疑现象包括填充停顿、重复和自我纠正,这些和第二语言的言语流利性呈负相关。
116.如何利用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来解释第二语言的口语产出
答: 概念器
表层结构 语音计划 (内部语言) 语音串 信息 言语前信息 产生 监控 话语模式 解析过的言语情景知识 百科知识等 语形器 言语理解系统 如图所示,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百科知识、情景知识、会听觉 词库 语法编话知识以及言语产出所需的概念和词汇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发音器 词目 程序性知识是流利表达等熟练行为的基础。Levelt认为,由于受大脑的工作记语音编忆容量小、时间短等特点的制约,而且由于正常的言语产出速度较快,言语产出越流利就越需要程序性知识。概念器、语形器和发音器都包含了程序性知识,
外部语言 每一种功能都要通过使用不同的陈述性知识来实现。
在概念器里,程序性知识体现为以成对出现的“条件—行动”为表征的产生式,形成命题内容。说话人选择与所要表达意图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然后按一定次序将这些陈述性知识组织为“言语前信息”。言语前信息表现为命题内容,被输出到形式合成机制中。
语形器利用言语前信息的语义和语用意义,从心里词库里搜寻用于表达命题内容的可接受的语法形式。词库所包含的的形式和意义对是词条。词条一经选择,与其相关的语法信息马上被提取。语法编码形成言语的一套表层结构形式,并对表层结构进行语音编码。语形编码也在此进行。语形器把表层结构信息和语音形式编码信息转化为言语计划,言语计划被输出到发音器,发音器通过调动各类言语肌动系统执行语音计划,从而实现外部言语。
117、第二语言学习者节奏变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第二语言知识存储形式的变化
答:Towell提出语言知识的习得和对语言的控制(程序性技能)是可以相互独立发展的。Eills为了考察语言控制的发展(测量节奏变量)和语言知识的发展(测量语序规则的习得和标准化水平测试)之间的关系。考察了39个学习德语的成人课堂学习者,发现他们语速的提高和语序规则习得呈显着的负相关,而且语言控制和语言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很低。这说明只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人,在程序化技能上可能不会提高,甚至会下降。反过来,只注重流利性的学习者,语言知识不一定完全掌握了。这说明节奏变量的变化和第二语言知识存储形式的变化是可以分离的。
118.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吗请谈一下你的理由。
答: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在某些方面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比如
语音和拼写、语言形式、词性等,也可以无意识地运用第二语言,但即使学了很多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也很难像母语者那样完全地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因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遍的认知结构(Selinker称之为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119.请你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对概念来自John R. Anderson(1983b)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简称ACT模型);“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这对概念来自Krashen的言语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用由许多初始知识的小单位组成的网络来表现,存储在公用的陈述性记忆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通过大量的类规则的单位来表现,根据不同的认知活动提出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地获得发展的知识;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知识。
联系:陈述性知识是通过外显学习获得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和外显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地获得的知识,可以言说;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是无意识地获得的知识,不可言说。
的ACT模型从本质上来说与McLaughlin的三种信息加工方式有什么关系
答:信息加工模型的控制性处理、自动化处理和重构与Anderson的关于学习的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类似。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信息系作为大量的未经整理、未经吸收的信息块储存在大脑中。学习就
是寻找更经济、更有效的信息储存方式。
121.请利用竞争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可能会利用的语言线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汉语“把”字句的结构是“A把BVC”,即NNV式句子,在竞争模式的框架下辨别“把”字句中的施事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1) 语序线索:动词前的名词可以看做施事者。
(2) 生命行线索:具有施事功能的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通常都是有生命
的,具有受事功能的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通常是没有生命的。 (3) 句首位置:句首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做施事。
(4) 标记词“把”:介词“把”的宾语一般是发生变化或被处置的对象。 汉语通常是用生命性强弱来判定是否是施事,但在“把”字句中生命性线索通常无效,例如“生活把他们改变了。”虽然“生活”无生命“他们”有生命,但不能据此说“他们”是句子的施事。因为是NNV式句子,所以语序线索也是无效的。“把”字句中判定施事主要用句首位置线索和“把”有提宾作用这一线索,这两条线索是合作关系。
122.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通过哪些方面反映出来的
答:因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水平有很大影响,只有弄清楚哪些因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个体差异是由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的连续统来反映的。不变因素指那些不被外部环境控制的因素,如年龄、性格、语言学能等;可变因素指那些因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素,如态度、动机等。还有一些因素介于二者之间,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