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崔 艳①
【摘 要】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从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以及统计性歧视这三方面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切入研究,国家应大力发展现代化经济,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切实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8)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 630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一)求职遭遇性别歧视,初次就业率低
我国《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实践中远非如此。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 820份,在调查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 49.1%与50.9%。其中,89.7%的女生与 70.5%的男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排斥女生”。超过80%的毕业生认为,在就业中存在着对女生的性
别歧视[1]。2009年 6月,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招聘中基于性别的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 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 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 ”。[2]
同时,在具备相同学历的条件下,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比男大学生低。今年,杭州市妇联针对去年应届毕业的女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同等条件下,女生就业的机会只有男生的 87.7%,女生的初次就业率也比男生低近9%。[3]
(二)初次职业收入相对低于男生
女大学生初次职业收入相对低于男生,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低。根据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显示,在薪资上普遍存在对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明显的歧视。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科的月薪比男性同类群体低 316元,高职 /专科月薪比男性低 286元。[4]麦可思《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 800元。[5] (三)女大学生就业缺乏保障
女大学生刚刚进入社会,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有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利用就业形势难的现状,与女大学生签订“几年内不准怀孕”等不公正的合同。这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其就业更加艰难。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从大学生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来看,
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大学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06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达 495万,2008年达 559万。在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女生比例也呈现出递增趋势:2006年为 44%,2007年为 45.6%,2008年为 49.7%。[6]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加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8年又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逐渐减弱。根据蔡昉、张车伟、赵建国等学者的研究测算表明,从 20世纪 80年代前后,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当时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0.4(即经济增长 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就业增长0.4个百分点),大约可提供 180万个就业岗位;到21世纪初,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至 0.1左右,大约只能提供 80万至 90万个就业岗位。这表明,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从而高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加剧了劳动供求的矛盾,使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
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基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考虑预期的成本和收益。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聘用女大学生时,面临以下几种机会成本:首先,生育及有关的成本。女大学生毕业后不久将会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生育期间用人单位必须照常支付女性劳动者的工资,这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成本负担。其次,较高的人力资本折旧率。经济学家明塞尔发现,女性人力资本的折旧速率高于男性。[7]与男性相比较,女性既要从事社会劳动,还需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