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明清时家风文化兴盛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家风文化?第三章第三节》(本书编写组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2,092-105页)丁士虎录

第三节明清时期家风文化的鼎盛

明清两朝共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风文化,却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直至鼎盛,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此时期的家风文化既继承了前代家教内容、家教形式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先进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家风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家风文化的繁盛与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明清的统治者们大力提倡理学,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就将崇尚儒学定为一项国策,并多次下诏推行儒学,让尊孔读经的知识分子入仕。统治者还将科举取士作为钳制世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明清开科取士,文章的格式采用八股文,以四书五经的文章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主要依据,从而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内。明清的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提倡理学,不仅是因为理学极力维护封建的纲常伦理,而且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和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因而深受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的赏识。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第专制统治,相应地要求作为‘国’之缩影的‘家’的统治者一封建家长也要加强对子弟家人的管束和教化。

受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明清时期整个文化教明育领域都强化了伦理道德教育,受其浸染,家庭教育内容中也充斥着伦理道德的说教。但是,明清时期家教文化的内容、形式并不单一,受整期个时代的影响,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实学思潮影响和启蒙思想对家教中文化有所渗透;统治者对家教极其重视,清代是我国古代唯一从最高统家治者到官僚、士大夫纷纷倡导家庭教育的朝代;明代中期以后,商业繁荣,都市增扩,市民势力增长,通俗文化

产生,商人家风家教兴起;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此时期涌现出史可法、夏完淳、朱之瑜等人的爱国家教事迹;明清时期不但注重对继承家族的男子的教育,而且注重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并出现了大量的女训、母训作品。 (一)帝王家风 垂范后世

中国古代的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这种以国为家、家国不分的“家国一体”观认为,君主的德行和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身体力行、勤勉从政的同时,还在《康诰》《诫伯禽》中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隋唐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将帝王家训系统化、理论化,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12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再三告诫李治要遵行,告诉其“修身治国,备在其中”。随着封建制度的渐趋成熟,为了让本朝江山永固,不少有远见的帝王十分注重家训的教化、家规的建设和家风的传承。明清时期帝王教育子女的重要方法是撰写家训,其家训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较前代更加丰富、完备。其中清圣祖康熙帝的《庭训格言》周详地表达了他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人生经验和对国家、社会、自然的人生感悟,把帝王家训推向了巅峰。此外,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录》、明成祖朱棣的《圣学心法序》、雍正的《圣谕广训》亦对帝王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明清帝王家风,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修身养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修身为治国之基础,治国为修身之最终目的。更何况,作为君临天下的帝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使得修身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康熙训诫诸皇子:“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此重点指出,有志为善、积德累功、向圣人境界逼进的目标,是修身养德的基础。而修身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读书,因此康熙告诫子女:“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对于读书的内容,康熙尤其注重读经史,《庭训格言》训曰“古圣人所道之

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此外,康熙教导子孙修身要做到慎独及主敬:慎独即独处时周围无人也能谨慎自重,不违礼法,“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康熙要求皇子们在平素谨言慎行,不恣意放纵;主敬即无论是思维抑或是做事,都要以“敬”存心,这样方可为正人,方可成就自身的美德,“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强调的就是君子内外都做到不忘敬,那么邪僻、懒惰、傲慢的习气就不会沾染了。明太祖朱元璋也非常注重皇室子孙的品德教育,他一即位,就选派一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官员负责太子及诸王的品德教育。“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道之不以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这是朱元璋对担任王室子弟及功臣子弟的老师说的一段话,意即强调教育子弟应重在导之心正,而不仅仅是背诵诗词章句,由此可见明太祖对品德教育的重视。

第二是崇尚节俭。从汉代帝王提倡的简葬思想,到唐代李世民训诫太子李治,告诉其清明的君主必须保持节俭的美德,君主节俭,百姓才会效仿,崇尚节俭一直是古代帝王家风的重要内容。宋太祖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靡,对亲族要求甚严,特别是在当皇帝已久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初衷,不肆铺张,崇尚廉洁节俭。古代帝王认为,节俭不仅仅是强调生活资料的节用,而且是修身养德、教化民风、治国理政的手段之一。明成祖朱棣教育子孙,人君虽然富有天下,但不能无度聚敛百姓财富,奢侈浪费,而应守之节俭,力戒奢靡。清康熙帝则将节俭之德与官德联系在一起:“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康熙指出了俭约可以养成廉洁的官德,而奢侈会变得贪婪。帝王告诫子孙崇尚节俭,对形成清正的官场风气、淳朴的社会风气能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是勤政爱民、敬贤爱才。明太祖朱元璋不但从“仁、明、勤、断”总结自己的治国理政方法,将之告诫太子,以身立教,为了培养皇子的政德,朱元璋还专门作了一篇《诫诸子书》,

让子孙牢记勤政爱民之责,书中记载:

昔有道之君,皆身勤政事,心存生民,所以能保守天下。至其子孙,废业厥德,色荒于内,禽荒于外,政教不修,礼乐于崩弛,则天弃于上,民离于下,遂失其天下国家。为吾子孙者,当取法于古之圣帝哲王,兢兢业业,日慎一日,鉴彼荒淫,勿蹈其辙,则可以常享富贵矣。

明太祖朱元璋用古代贤明君主勤政保天下、昏君荒废政务失去国家相互对比,告诫子孙想要一直享受富贵,就必须学习先贤圣君,勤政爱民,才能受民之拥戴。同样,明成祖朱棣亦用大禹、文王勤政不息、福泽后代的例子告诫子孙“祸乱生于怠豫,而治康本于自强”的道理。

“为大下者臂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才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面后治。”(《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四十一》)一个人能否成就帝王之业,关键在于他如何招揽人才和如何使用人才。帝王家教,都从不同层面强调了育才择贤、敬贤爱才的重要性。朱棣告诉子孙:“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化民习俗,以学道为至…故养上得才,以建学立师为急务也。”由此可以看出,与明太祖一样,朱棣对人才的培育也是很重视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此时期的帝王家风内容仍主要以儒学为中心,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封建帝制的优秀继承者。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相较之前的帝王家风,此时期帝王教育子孙的内容显得更为宽泛全面,实用性强。比如清康熙帝的《庭训格言》,书中不仅周详地将严谨治学、修身养性、培养品德、读书明史等传统儒家教育理念传授给子孙后代,还出现了许多知识技艺教育,例如天文历法、农桑、医药及日常应用知识。在家教方法上,除了言传身教、率身垂范、教化与惩治相结合这些帝王家教中常用的教育方法,明清的帝王们更注重慈爱与严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严肃的帝王家风家教有了温情与活泼的一面。

此外,明清帝王还把治家与治国相结合,注重帝王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基于“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洪武三十十年九月,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了包括“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内的《圣谕六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家训教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

至于许多仕宦之家在订立家规时要求子孙恪守《圣谕六言》。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告诫子孙:“人失学不读书者,但守太祖高皇帝圣谕六言……时时记在心上转一过,口中念一过,胜于诵经。”姚舜牧叮嘱家人:“凡人要学好,不必他求。”只要遵守太祖的圣谕即可。清代的明君也十分重视帝王家风的社会教化。顺治皇帝重申朱元璋的“六谕”,在全国颁行《六谕卧碑文》,后又设立“乡约”制度加以推行。康熙皇帝在《六谕卧碑文》的基础上拟订《圣谕十六条》,教育八旗子弟,并颁行全国。雍正即位之初,对康熙《圣谕十六条》逐条进行训释解说,名曰《圣谕广训》,颁行全国。明清统治者将帝王家风、家教向下延伸的这些举措,推动了仕宦及平民家教家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二)强化贞烈 女训增加

著名的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曾说过:“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大半。”“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蓝鼎元《女学》六卷,四库全书本)由此可见,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代《列女传》中,不仅记载了很多贤母教子的事迹,也收录了一些先秦时期“母师”身教妇德的故事。然而,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家庭教育多注重训导儿子,针对女子教育的内容较少,女教作为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先秦《周易》《礼记》等虽对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有明确的规定,但并未得到广泛实施。汉代班昭十分重视对女子的教育,认为要像教男子一样教女子,这样才能不偏于教男而废于教女,对女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治家上,也应有诗书之教。班昭作《女诫》传世,书中教导女子敬顺丈夫、曲从公婆、和睦叔妹,对女子提出了一系列妇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虽然其出发点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宣扬夫为妻纲,对古代女子有诸多束缚,但其中关于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妇女要注意修身养德、谨言慎行、仪容整洁等,对女子的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明清时家风文化兴盛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家风文化?第三章第三节》(本书编写组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2,092-105页)丁士虎录第三节明清时期家风文化的鼎盛明清两朝共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风文化,却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直至鼎盛,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此时期的家风文化既继承了前代家教内容、家教形式的精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a4y70gdqt47le14lopx1jxus0hl5300vw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