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间无物非草书”浅探当代需要的艺术精神
文字初始之时从象取形,殷商甲骨文开始不断变化,经历了篆、隶、楷、行、草,字体的演变、生发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换,直至唐代止步,各类书体均有之。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进步,必然决定了人类思想结构的多元化和丰满化,中国书法从最初的实用之宗旨逐渐转化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其形式中所承载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需求的经验信息(如甲骨文中许多象形字记载的关于几只羊等简单的信息),特别是书法艺术发展至后期的草书。走人当代,面对不具实用性的书法艺术,将其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去进行观照,才能找到探讨当代艺术精神之入口,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简述草书之艺术形式
草书出现之初,极富草率、急就之意,是为应付日常的书写需求,便于快捷。但随着使用的不断发展以及印刷术的产生,草书逐渐从实用中跳脱出来,成为了一种抒发才情的艺术形式。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遗意,多有波磔,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意活泼,笔势秀丽,字字区别;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狭义的草书,就是一种与篆、隶、真、行并列的书体,它包括章草、小草(今草)、大草(狂草)等书体;广义的草书包括行书、草篆、草隶等。 沈鹏先生在《谈草书》中说到:“草书以其强烈的运动感、节律感,千变万化,奔放驰突,震撼心灵,动人魂魄。”书法艺术中,草书可谓是最为自由、抽象,以及最能抒发人之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不论是从其结构、布局,还是理法来看,都有一种与天地自然、世态人情浑然一体之感,通过运用抽象的点线构造出了千变万化、容生命自然于自身的艺术之美。杨泉《草书赋》言:“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而草书中展现的“技道合一”、“以情弘道”的艺术形式及审美特点说的
就是这“奇”。
二、“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
翁方纲曾言:“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抽象,而这种抽象的产生和体现往往依赖于一个字“悟”,“空山独立时”讲的是一种环境和人的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之下,静思而得道,于是悟出了“世间无物非草书”。前一句话的所有环境状态给了他思考的空间和条件,所以得出了这个为人津津引用的七个字。空獨而悟,才发现,所有的一切世间万物都是创作的源泉,都可做符号、线条、意象来构成整幅草书作品的创作——百物化人心,成象形——这就是草书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一幅优秀的草书因该作品呈现出来的东西,不拘一格、聚天地万物之灵、现百态生命之张力。 上文提到,书法本身最早的功能是为记述和传递信息而生,从根本上来说,推动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最早动因同样是为了书写的快捷与便利,实用性远大于艺术性。但是,不可忽视和否认的一点是从古开始大部分的草书作品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而发展至今,草书内涵的艺术审美价值已经取代了实用性,成为了草书的第一要义。生于当代之人,面对书法或草书这样的艺术作品,探讨的已不再是单纯的认字、记述、传递这些单一的实用目的,而书法的创作也不再是表意上的“写字”,更多的是容身于艺术形式中关于情感的表达、自我的展现、精神的传递、心灵的疏解等更深层的寓意。书法作为一种由无数线条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线条的变化运动加之书写所用的工具等多方面原因的融合,使其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与“因缘”牵连的艺术。创作者心头的微微一颤都有可能决定其下一笔的走势姿态,而草书作为这种艺术中最洒脱的一位,在线条的体现上更是变化多端。姜夔就曾在《续书谱》中说到:“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这些深层的寓意不是生活中简单的动作重复,机械化的生产链条,而是一种灌注人类思维和精神的东西。我们说草书艺术背后体现了一种精神之道。要想创作出或是能够欣赏这样的草书作品,除了了解掌握已存在的知识,了解传统,必
要的就是对于生活的投入、自然的感悟,吸自然之灵,做到一种气与道的升华,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从而超脱自然,以今古之典做引,从而创造出具有独我气韵、激情和精神的草书作品,这也正是翁方纲所言七字——世间无物非草书。 三、浅探当代需要的艺术精神
什么是艺术精神,这与“什么是美”一样难以给出具体而确切的回答。艺术是一种内心的体现,美是一种感觉,这二者都与艺术精神结合在一起。通俗来说,艺术精神,是内心感觉的外显。是一种抽象而不可触摸到的,可以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准确的,关乎人心的一种形式。是思想、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内化为思想,外化为气质,综合为修养。艺术精神之于艺术创作是极为重要的,艺术精神会潜移默化的从作品中呈现出来。
历史的推进,艺术形式的丰富,艺术精神的深入,整个世界每一样与人类思想分不开的东西的变革都是因为人类在探寻,探寻推动着思想的活跃,灵感的进发,创新的层出不穷。历史中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传统,而传统的存在绝不仅仅是被用来学习和模仿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模仿,但是模仿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模仿只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了解传统结构、心理、形式、内容,用这些东西为自己铺路搭台,从而实现自我的创新。同样摸清草书的来龙去脉,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草书繁荣的高峰期,很多人将草书看作书法中最能代表某一时期书法的最高成就和展现这一时代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形式。所以,在这里,选择从草书出发浅探当代需要的艺术精神是什么,而“世间无物非草书”背后的艺术精神正是当代最不可抛弃的。
“世间无物非草书”这七个字应该分作两步来理解:第一步,如果拒绝万物的靠近,必然是在拒绝真正的艺术,所以,把万物皆用作创作的来源,从中去吸收;第二步,面对这么多的选择直面内心,追问深层的自我,哪个答案才能指引对万物的选择,面对万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真正的吸收自然万物之灵。俗话说:“拿得起才能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