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内在的激励因素,如在工作中获取知识,增长自我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等。
(3)管理制度的变化。“自我实现人”假设主张管理权下放,建立参与决策制、提案制度、劳资
会议制及制订发展计划,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4)管理职能的改变。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出发点,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四、复杂人假设
1、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多选、简答]
美国科学家埃德加·沙因《组织心理学》提出了“复杂人”假设:
(1)每个人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 (2)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同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
(4)一个人能否感到心满意足,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模式、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状态等。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作出不同的反应。
2、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多选、简答]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选、简答]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4)刺激影响行为。
二、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多选、简答]
(1)托尔曼的理论。1、目的性的行为主义;2、固有决定因素。
(2)赫尔的理论。
[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3)斯金纳的理论。(新华生主义代表人物)
三、卢因的观点
[单选]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是着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 [单选]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表达是:B=f(P,E)
B是个体行为,P是个体的内部驱动力、内部特征,E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 四、个体行为规律
1、[名词解释]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2、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多选、简答]
(1)目的性 (2)自主性 (3)社会性 (4)连续性 (5)持久性 (6)可塑性 3、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几种情况。[多选、简答] (1)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2)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行为。 (3)不同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
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1、[名词解释]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多选]
2、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多选]
3、[名词解释]意志是指个体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4、意志活动的特点。[多选、简答] (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5、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多选、简答]
(1)坚毅性。坚毅性是指个体能正确地理解社会要求和利益,在行动中有坚定的目的,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2)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个体能够迅速地估计所发生的情况,立即做出决定,并毫不迟疑地去执行决定。
(3)自制性。自制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论,节制自己的行动。
6、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名词解释] 7、人的个性心理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的。[单选、多选、名词解释] 个体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体现的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特征。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的概念与特点 [多选、解释、简答] 概念:需要是指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特点:(1)指向性 (2)多样性 (3)层次性 (4)潜在性 (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二、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论述、案例分析]
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的概念和三种机能 [多选、解释、简答]
[单选]概念: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具有以下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四、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论述]
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总之,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都能明显地揭示出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心理紧张→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需要产生。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能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1、概念: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名词解释]
2、属性: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单选、多选]
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
3、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简答]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3)价值观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二、态度
1、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势。 [单选、多选]
2、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情感、行为意向,这三者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3、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简答]
(1)调整功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并把这种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自我保护功能:能使得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
(4)知识功能:在个体所能知觉到的外部世界中寻求一种稳定、一致的或者可预测的行为倾向。
4、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简答]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三、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