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球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人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
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近年来,镇江市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0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45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14518元,比上年增长13.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一些深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人居环境的矛盾日益增大。当前,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活动高潮,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一、由单纯注重GDP增长向注重绿色GDP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GDP增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各地为追求GDP增长速度都不懈努力,但不少地方GDP上去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环境污染。我市环境保护如现在不重视,若干年后,积重难返,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为此,从现在起,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推行绿色GDP核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低产出、高污染的投资项目,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税收贡献大的项目,鼓励集约型、规模化开发,确保优势资源向优质载体集聚。二是进一步履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提升高新企业的产值比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以环境管理认证为切入点,限制企业排污,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废气、废渣、废水及生产垃圾的综合开发利用。四是要加
大查处排污行为,坚决刹住乱排乱放的现象。
二、由“饥不择食”到“择优录取”转变,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镇江市为沪宁线中较为落后的城市,为改变落后面貌,上世纪90年代起,我市就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招商初始阶段,为吸引外商投资,我市在用电、用水、用地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实行“先上车、后补票”的政策。然而,初始招商阶段“饥不择食”,粗放、盲目招商的行为,造成了当前土地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制约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现状,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力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目前,我县招商引资业已初具规模,要从初始时的“饥不择食”中转变过来,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方向,开展定向招商,科学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控制污染企业的进入,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优先引进耗能小、污染小的清洁型企业,对有污染排放的企业,严格按照污染物排放的有关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和审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不办。对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严格要求同步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如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在规划建设时即把环保措施同步规划落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建设项目竣工后,环保部门严格按有关标准,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进行验收,合格后建设项目才允许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三、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处理好产业集聚与资源集约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提高区城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行业越集中,资源利用率就越高,污染的治理也就越容易。我们要把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按照节约、集约的发展方向,大力倡导工业进园,推动产业园区化。通过减少零星工业用地供给等措施,逐步使有技术、有规模、有税源、污染小的项目进园区发展。在抓好工业园区的同时,也必须着力抓好全市环境保护。
虽然我市发展经济和加大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与周边城市比以及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不足、环境压力、土地限制将越来越
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及早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环境也是竞争力”的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以提高我县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