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就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因为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
④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⑤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等不到雪,我们只好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⑥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了雪,大概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⑦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一堆堆的游客,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偶然飘下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⑧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⑨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洗肾回,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母亲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⑩我说:“是。”
11扶她从床上坐起,我问她:○“要看吗?” 12她点点头。 ○
13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
14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
雪下得更大了。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除了马路上被车轮惊扰的痕迹,到处都是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
15“好看吗?” ○
16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的雪漫天飞扬。 ○
17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像○
沉湎在童年的梦里。
18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
19“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
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许多被惊扰的痕迹。
20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21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22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一点幽微遥远的光,○
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23没有想到在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的。看起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
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24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
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25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
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6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
27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远远听到母亲熟○
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选自《经典短篇阅读》,有删改)
1.上文中作者围绕“雪”回忆了哪些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小时候因为身边无雪,所以喜欢搜集带雪景的圣诞卡片;②中学时,参加冬训时等雪;③大学时,老师带大家上山寻(或:赏)雪。
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品析句中加点处比喻的妙处。)
以“落花”喻飞雪,既生动写出飞雪纷纷扬扬飘落的状态,又营造出“富丽繁华”“朴素沉静”的唯美境界;将“落花”置于一场“久远的梦”中,又赋予眼前雪景以一种悠远的时空感,流露出作者对往事、对故乡的追怀。
(2)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写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回忆和现实的转笔,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求“雪”经历的回忆,又引出下文对眼前难得一见的大雪景象的描写。也表达出“我”终于看到“真正的雪”、圆了“寻雪”梦时的惊喜。
3.上文第④段写母亲对雪“没有很好的评价”,与下文“母亲在病中也要去看雪”似乎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观点和理由。
我觉得并不矛盾。母亲是北方人,雪对于她说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小时候受过雪“伤”所以没有很好的评价也是正常;但到了晚年,母亲远离家乡,雪成了故乡风物的代表,是她思乡之情的载体,母亲看雪,实际看的是故乡。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D )
A.文章开头写“我”的多次欲看雪而不得与母亲对雪的不甚满意的评价,欲扬先抑,使后文大雪降临、母亲看雪的情节更加真挚可感,令人印象深刻。
B.文章写母子之间的交流,虽只有寥寥数笔,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深沉而又含蓄的亲情。
C.“像蘑菇的帽子”从积雪的厚度写出雪之大,既形象地写出树顶积雪的形态,又暗合上文关于“童年的梦”的比喻,温馨可爱,富有童趣。
D.引用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深化了关于“白”与“空白”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只能用心领悟;既升华了主旨,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
E.本文写雪,由飘雪写到积雪,再写到夜晚户外的雪光,层层深入,由此自然而然转向对光阴易逝的领悟,既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