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农业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繁荣的对外贸易 D.男女地位平等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时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 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
6.“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以上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句,此诗能反映出( )
①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②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宋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的安逸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7.《礼记》中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后率外内命妇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8.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这主要是因为( )
A.众多的小农构成了封建王朝的阶级基础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与否和政权的安危 C.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模式
D.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各部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刘禹锡《竹枝词》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材料二
——温庭筠《烧歌》
材料三
曲辕犁
请回答:
(1)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
(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
(4)想一想,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当前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答案解析】
1.B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时可以采用排除法,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看,④说法是错误的。]
2.C [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
3.A [观察两幅剪纸,可以看出它们是围绕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然经济的男耕女织这一特点来创作的。故选A。]
4.C [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有了“三宝”就可以度过“人生”,说明不需要与外界发生过多的联系就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符合小农经济的特征,故选择C项。]
5.A [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四大农书”三部出自山东,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6.B 7.A
8.B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与否和封建政权的危害。]
9.(1)人口增长过快,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