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和波振幅,而不会衰减。
8.细胞产生兴奋的必需条件是什么?
(1)细胞要有兴奋性;(2)所给刺激的性质。取决于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轻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9.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当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接头前膜电压门控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神经末梢内;
(2)钙离子触发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并与之融合,释放乙酰胆碱 (3) 乙酰胆碱与终板膜的受体结合,钠离子内流,终板膜电位去极化;
(4) 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以电紧张扩布的方式使临近的肌细胞去极化,爆发动作电位;
(5)乙酰胆碱很快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使终板电位及时终止。
10.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区别?
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迅速、不衰减的传播的特点而局部电位不表现全或无,没有传播不衰减的特性,担忧总和现象。
11.一次兴奋后,细胞兴奋性会发生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
12.当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增加时,如何引起机械收缩活动?
(1)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其分子构象的改变,也使与之紧密相连的原肌球蛋白分子构象也发生改变;
(2)原肌球蛋白分子构象的改变的扭动,使肌动蛋白分子上与粗肌丝横桥的位点得以暴露;
(3)粗肌丝横桥与肌动蛋白分子相互作用进入横桥周期;
(4)横桥周期的横桥扭动使肌小节收缩,使桥臂伸长而产生张力,引起机械收缩 。
14.肌肉收缩表现形式和主要影响因素
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因素:前负荷 后负荷 肌肉的收缩能力
第四章、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
1.名词解释
骨膜: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
椎间孔:邻位椎骨的上、下的两个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翼点:颞窝最薄弱处在额、顶、颞、蝶4骨的回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脊柱:人类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
2.简述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3.骨是如何分类的?
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躯干骨
4.什么是胸骨角?有什么意义?
胸骨柄和胸骨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为胸骨角,胸骨角可作为计数肋骨系数的标志。
5.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个包括什么?
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辅助结构:韧带、关节唇、关节盘、半月盘
6.什么是椎间盘?如何构成?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髓核组成。
7.简述肩关节的构成、特点及运动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连结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薄而松弛。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8.简述髋关节的构成、特点及运动
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连结构成。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关节囊紧张而坚韧。运动振幅远不及肩关节,而是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功能,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9.膈上有哪些孔或裂孔?其中通过什么结构?
(1)主动脉裂孔,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空,有食管和迷走神经的前、后干通过; (3)腔静脉,有下腔静脉通过。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体积很小,直径为7-8um,形如双凹圆蝶状,红细胞胞质中无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称为白细胞的渗出,还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的吞噬活性,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及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内含有组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组胺可以改变毛血细管的通透性,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能引起平滑肌收缩,与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有关;
单核细胞: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发育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有更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还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其他细胞的生长的调控;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3.造血过程及调节
血细胞在造血器官中产生并发育成熟的过程称为造血,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造血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前体细胞三个阶段,最后发育为各类血细胞。定向祖细胞只能定向分化为一种血细胞;前体细胞在形态学上已是可以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幼稚细胞再经历原始、幼稚及成熟三个发育阶段最后发育成熟。
5.生理止血的基本步骤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使血栓进一步巩固
6.血凝基本过程及内外凝血系统的主要异同点
血凝的基本过程:首先是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原酶在凝血酶原复合物作用下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异:
(1)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2)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 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液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来自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 同:
(1)有某些相同的凝血因子;(2)过程中都有正反馈效应
7.纤维蛋白溶解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的意义
意义:保证血流畅通,又可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名词解释
体循环: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
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肺循环:由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
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
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计算的心输出量。
窦性心律: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
律”。
异位心律:如果心跳不是由窦房结的激动引起的,而是由其以外的细胞群,比
如心房的其他部位的细胞、心室的细胞等自行发出的电冲动引起的心跳。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降到的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2.心脏各腔形态,结构如何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
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 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7.试述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
答: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8.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容积,瓣膜和血流的变化。
答: 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主动脉瓣关闭,室内压大幅度迅速升高,容积不变,无血流;射血期: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启,心室内压先增加后下降,容积减小,血液流入主动脉;等容舒张期: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关闭,室内压下降,容积不变,无血流;心室充盈期:主动脉瓣关闭、房室瓣打开,室内压下降,容积增大,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第八章、消化体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消化: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简
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使其能透过消化管上皮,再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为组织细胞利用。
机械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同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 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
和复极化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