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探析
作者:肖和寿 罗琳
来源:《职业时空》2011年第06期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全面发展观、联系观和发展观、矛盾观、实践观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谐校园;全面发展;矛盾;实践;联系与发展
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苦工程,我们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准确把握、理解“和谐校园”的真正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1]。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是学校竞争力的源泉。离开人,学校也将不复存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改革和发展必须把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师生员工的切实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师生员工享受学校教育的成果,提升素质和能力,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和谐校园应该是学校各系统及各构成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互补,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统一。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教育环境和谐、校内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各种教育和谐统一,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