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植物生理PPT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

碳素营养是植物的生命基础:(1)植物体干物质中有90%是有机物,有机物中碳元素约占干物质重量的45%;(2)构成有机物的骨架是碳链,其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

异养植物---少数高等植物(食 虫、寄生),某些微生物; 碳素营养方式

自养植物---绝大多数高等植物, 少数微生物。

自养植物吸收无机态C,转变成为有机物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

细菌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广 碳素同化作用 泛,合成物质最多,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化能合成作用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体,吸收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O2的过程。

6CO2+6H2O C6H12O6+6O2↑+能量

CO2+H2O (CH2O)+O2↑+能量

特点:

(1)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CO2中的C被还原为(CH2O)n中还原态的C;H2O中的O被氧化成O2)

(2)需要在光照下,叶绿体内进行; (3)发生了光能的吸收、转化和贮存。 意义:

(1)完成了自然界巨大规模的物质转变;

地球上自养植物每年约同化2×1011吨碳素,60%由陆生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相当于产生了4~5百亿吨葡萄糖。 (2)同时完成了巨大规模的能量转变;

如上计算,相当于产生3×1021J的能量,每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约为其十分之一。 (3)能够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维持大气中O2含量的相对稳定,一部分O2转化为O3形成紫外线屏障。 (4)带动自然界其他物质的循环。

同化1吨C,相应可带动同化30公斤N,及5公斤S和P元素。 第二节 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一)结构:高等植物的叶绿体直径为3~6μm,厚约2~3μm,呈椭球体。

1.被膜:由内、外两层半透膜组成,具有选择吸收性,内膜的选择性更强; 细胞质中的CO2可透过被膜进入叶绿体,叶绿体中合成的物质也可透过它运送到细胞质中。

被膜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特殊区域。

2.基质:淡黄色,高度流动状态。

可溶性蛋白(酶)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羧基岐化酶可固定CO2,光合作用中的CO2同化固定在基质中完成。

3.基粒:浓绿色颗粒,圆柱状,由类囊体基粒片层垛叠形成;相邻基粒之间由类囊体基质片层连接。

由于光合色素主要集中在基粒膜结构上,因此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主要在基粒中进行。

基粒在高等植物中,直径一般为0.5~1μm,厚度约0.1~0.2μm,每个成熟叶绿体中约含 20~200个。

4.类囊体:由自身闭合的双层薄膜组成,呈压扁了的包囊状,内为水溶液。

在原核细胞中,类囊体伸展于整个细胞;在真核细胞中,则被被膜包裹于叶绿体内。

类囊体垛叠后形成基粒,为基粒片层;个别伸展于相邻基粒间,形成桥状连接,为基质片层。

★垛叠后形成基粒的意义:

(1)有效收集光能,加速光反应;

(2)膜系统是酶的排列支架,垛叠后形成一个长的代谢传送带,是代谢能够顺利且迅速进行。

5.嗜锇颗粒:散布在基质中的颗粒,易被锇酸染色。主要成分是亲脂性的醌类物质,在叶绿体中为醌类化合物的储存库,亦称脂类滴。

(二)叶绿体的成分: 水分(75%)

蛋白质(30~45%):酶或色素蛋白 色素(8%)

干物质(25%) 脂类(20~40%):膜系统

贮藏物质(10~20%):(CH2O)n 灰分元素(10%):组分或酶活性调节剂

¤灰分中有Fe、Cu、Zn、K、P、Ca、Mg等。

此外,还含有核酸物质,辅酶I、辅酶II及质体醌等,在光合过程中传递电子或氢原子。

二、叶绿体色素:

叶绿素:a、b、c、d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藻胆素:藻红素(蛋白)和藻蓝素(蛋白)

不同类型植物所含的叶绿体色素类型不同,高等植物中为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且不同的色素分子吸收的光波波长也不同。

¤叶绿素c、d出现在原生生物及细菌中。

(一)化学结构:

1.叶绿素(chlorophyll):为叶绿酸的酯,较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 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分子组成分别为: Chl a:C55H72O5N4Mg

COOCH3 或C32H30ON4Mg C2H4COOC20H39

Chl b:C55H70O6N4Mg

COOCH3 或C32H28O2N4Mg C2H4COOC20H39

叶绿素分子含有四个吡咯环和四个甲烯基,连接成一个大的卟啉环,Mg原子位于卟啉环的中央;另有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副环(同素环V),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结合。在吡咯环IV上有一侧链丙酸,以酯键与叶绿醇相结合,形成叶绿素分子的尾部;其余部位则形成头部,头部与尾部相互垂直,分别具亲水性和亲脂性。

Chl a与Chl b的区别在第二个吡咯环上,Chl a为-CH3,Chl b为-CHO。 绝大多数Chl a与全部的Chl b具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少数不同状态的Chl a分子,具有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作用,即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卟啉环中的Mg可被H或Cu置换,分别形成去镁或铜代叶绿素,后者可使组织长期保持绿色。

2.类胡萝卜素:

完全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

胡萝卜素:C40H56,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常见为β-型。呈橙黄色。分子两端各具有一个对称排列的紫罗兰酮环,中间以共轭双键相连(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形成的双萜)。

叶黄素:C40H56O2,呈黄色,是由胡萝卜素氧化形成的羟基衍生物(羟基在两端的环上)。

类胡萝卜素除了能收集光能外,还有防止叶绿素光氧化的功能,防护光照过强对叶绿素造成的伤害。

(二)叶绿体色素的光化学性质:

1.吸收光谱:

太阳光到达地表的波长约为300nm(紫外)~2600nm(红外),其中可见光为390~760nm之间。

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连续光谱。如把某一物质放置在光源和三棱镜之间,构成连续光谱的某些波长的光则被吸收,在光谱上则出现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被称为该物质

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一个在波长为640~660nm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则位于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对其余波长的光只有少量吸收,对绿光吸收最少,故其溶液呈绿色。

Chl a和Chl b的吸收光谱相似,但并不完全重合;Chl a在红光部分偏向长波,在蓝紫光部分偏向于短波。

类胡萝卜素的最大吸收带位于可见光的蓝紫光部分400~500nm,不吸收长波光。

2.荧光和磷光现象:

荧光现象(phenomenon of fluorescence)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暗红色的现象。(Chl a为血红色, Chl b为棕红色)

磷光现象(phosphorescence ):在去除光源后,叶绿素分子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红光的现象。

#荧光的转换时间(或称寿命)为10-8~10-9秒(ns),磷光则通常为10-2秒。 形成原因:激发态向基态恢复,释放能量,形成光波。 ①基态:维持分子结构的最低能量水平。

②激发态:分子吸收能量后,处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能够发射光波而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波长与光子能量成反比 ,故荧光和磷光现象辐射出长波红光 。 (三)叶绿素的形成:

1.生物合成:

谷氨酸+α-酮戊二酸 γ ,δ-二氧戊酸(DOVA) δ-氨基乙酰丙酸(ALA) 胆色素原(含吡咯环) 卟啉原(含卟啉环) 原卟啉IX Mg原卟啉 原叶绿素酸酯 叶绿素酸酯 Chl a

2.叶色:由色素之间的比例决定。

一般情况下,叶绿素:类胡萝卜素=3:1,Chl a:Chl b=3:1,叶黄素:胡萝卜素=2:1。正常叶片呈现绿色。

秋天或叶片衰老时,叶绿素易被破坏或降解,而类胡萝卜素相对稳定,故叶片变为黄色;某些植物当秋天气温降低,体内积累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易形成较多的花青素,故叶片呈现红色。

3.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叶绿素在形成时,需经光照才能转化,在暗中则出现黄化现象。

(2)温度:最低为2~4℃,最适为30℃,最高40℃。温度影响合成过程中酶的活性。 (3)矿质元素:N、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Fe、Mn、Gu、Zn是形成过程中某些的酶的活化剂,起间接作用。

(4)水分:水分缺乏不但影响合成,更会加速分解。

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多重条件的影响,故叶色是反映作物营养情况和健康状况的一个灵敏指标(形态)。 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机理

光合作用并非如通式那样简单,而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总和;而且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必需在光照下才能完成。

根据需光与否,笼统地分为:光反应,即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由光所引起的反应;暗反应,无需光照(也可在光下)即可进行,由若干酶所催化的反应。 光反应在类囊体片层上进行,暗反应则在基质中完成。

光合作用是积蓄能量和形成有机物的过程。大致可分成三大步骤:(1)光能经吸收、传递而转换成电能;(2)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3)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三者比较如下:

一、原初反应:

(一)光合作用单位:在饱和光照后,植物在黑暗中还原一个CO2分子或放出一个O2分子所需要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的数目。

包括聚光色素系统(200~250个聚光色素分子)和作用中心。 作用中心色素:Pheo a分子,具有光化学活

性(光能转换成电能)

色素(功能) 聚光色素:无光化学活性,亦称天线色素,

能象“漏斗”一样把吸收的光能有效地集中 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在波长为400~700nm间,聚光色素被激发,由于彼此排列紧密(10~50nm),以诱导共振的方式传递光量子,可在相同色素分子或不同色素分子间传递;

传递速度很快,一个寿命为5×10-9秒的红光量子可传递过几百个Chl a分子。

能量的传递效率很高,类胡萝卜素吸收的光能传递给Chl a的效率可达90%,Chl b所吸收的光能传递个Chl a的效率近100%。这样聚光色素系统的色素分子像聚焦一样,把大量的光能吸收、聚集,并迅速传递到作用中心色素分子。

作用中心:指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至少包含一个光能转换色素分子(Pheo a),一个原初电子供体和一个原初电子受体。

其基本成分是结构蛋白和脂类,数量很少的Pheo a分子就与这些蛋白和脂类结合,有秩序地排列在片层结构上,形成特殊状态的非均一系统,能引起由光激发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电荷分离和能量转换的功能。

作用中心色素分子(P),一般用其对光线吸收高峰的波长做标志,如P700、P680。 原初电子受体(A):指直接接受作用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的电子的物质。 原初电子供体(D):指把电子直接供给作用中心色素分子的物质。

(二)原初反应的进行:

D.P.A D.P*.A→D.P+.A-→D+.P.A-

↑ ↑ ↑ ↑

基态 激发态 空穴 基态

植物生理PPT 

第一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生理学(PlantPhysiology)碳素营养是植物的生命基础:(1)植物体干物质中有90%是有机物,有机物中碳元素约占干物质重量的45%;(2)构成有机物的骨架是碳链,其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异养植物---少数高等植物(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x7w9a4uh3fre38i3r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