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二微生物学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

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

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3、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

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

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

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

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

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

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二、简答、论述:

1、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⑴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伤害。 ⑵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 ⑶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⑷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磷壁酸的功能:

⑴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贮藏元素。

⑵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性,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⑶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⑷赋予G+细菌特定的抗原。

⑸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白细胞吞噬。 +-

3、G细菌和G细菌的区别: 比较项目 革兰氏染色反应 肽聚糖层 磷壁酸 外膜 脂多糖 鞭毛结构 产毒素 对溶菌酶 对青霉素,磺胺 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 产芽孢 +-G细菌 紫色 厚,层次多 多数含有 无 无 基体上着生两个环 外毒素为主 敏感 敏感 不敏感 有的产 ++G细菌 红色 薄,一般单层 无 有 有 基体上着生4个环 内毒素为主 不敏感 不敏感 敏感 不产 G 内壁层 外壁层 8 --4、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区别:

性质 厚度(nm) 层次 肽聚糖结构 与细胞膜关系 肽聚糖 磷壁酸 多糖 蛋白质 脂多糖 脂蛋白 青霉素反应 20-80 单层 G 2-3 多层 多层,交联度75%比较坚固 1-2层,交联度25%,亚单位交联网格较疏松 不紧密 占干重30%-95% 有 有 有或无 无 无 敏感 紧密 占干重5%-20% 无 无 无 无 有或无 不够敏感 无 无 有 有 有 5、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特殊结构:

⑴肽聚糖结构只出现于原核生物中,胞壁酸、磷壁酸、D-氨基酸以及二氨基庚二酸(m-DA

P)都是细菌以及与细菌相近的原核生物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 ⑵具有两种D-氨基酸(D-Ala和D-Glu),有助于抵抗普通蛋白酶和肽酶的分解作用。 6、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练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细菌细胞壁外膜中脂质含量很高,肽聚糖层,遇脱色剂乙醇时,以脂质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褪成无

-+

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仍保持紫色。 7、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⑴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⑵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⑶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的重要场所。

⑷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⑸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8、糖被的功能:

⑴保护作用; ⑵贮藏养料; ⑶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⑷表面附着作用; ⑸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⑹堆积代谢废物。

9、鞭毛的构造(G):

基体:L环、P环、S-M环,Mot蛋白(旋转动力)、Fli蛋白(控制方向) 钩形鞘 鞭毛丝

10、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枝细菌的依据:

⑴原核; ⑵菌丝直径和细菌相仿;

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⑷产生有鞭毛的孢子; ⑸噬菌体相同; ⑹生活环境的pH值相近,微碱性; ⑺DNA重组方式相同; ⑻核糖体70s;

⑼对溶菌酶敏感; ⑽可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对放线菌同样有效。 11、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的比较: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病毒 可见性 过滤性 革兰氏染色 细胞壁 繁殖方式 培养方式 核酸 核糖体 大分子合成系统 产ATP系统 繁殖时是否保持完整 入侵方式 对抗生素 对干扰素 +光镜 否 G、G 有 二分裂 人工培养基 DNA、RNA 有 有 有 保持 多样 敏感 有的敏感 -光镜 能 G 无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RNA 有 有 有 保持 直接 敏感 不敏感 -光镜 否 G 有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RNA 有 有 有 保持 节肢动物媒介 敏感 有的敏感 -光镜 能 G 有 二分裂 宿主细胞 DNA、RNA 有 无 无 保持 吞噬作用 敏感 有的敏感 -电镜 能 无 无 复制 宿主细胞 DNA或RNA 无 无 无 失去 多样 不敏感 敏感 12、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的菌落特征: 菌落 含水状态 外观形态 相互关系 细菌 很湿 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 酵母菌 较湿 大而突起 放线菌 较干燥 小而紧密 霉菌 干燥 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 丝状交织 粗而分化 主要特征 细胞 分散或有一定排列方式 单个分散或假丝状 大而分化 丝状交织 形态特征 小而均匀,个别有芽孢 细而均匀 菌落透明度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菌落正反面颜色的差别 透明或稍透明 不结合 相同 一般看不到细胞 稍透明 不结合 相同 可见球状、卵圆状或假丝状细胞 不透明 牢固结合 一般不同 有时可见细丝状细胞 不透明 较牢固结合 一般不同 可见粗丝状细胞 参考特征 菌落边缘 细胞生长速度 气味 很快 臭味 较快 酒香味 慢 泥腥味 较快 霉味 真核微生物: 一、名词解释: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叶绿体等多

种细胞器的生物。包含真菌、显微藻类和原核生物。

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

少数单细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

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教高、酸度较大

的水生环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二、简答、论述: 1、霉菌的代表种类:

⑴毛霉属:由无隔多核的菌丝构成菌丝体,产生无性的孢囊孢子和有性的接合孢子,蛛网状

菌落。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用于淀粉酶的生产,柠檬酸发酵。主要分布于土壤、肥料中。

⑵根霉属:匍匐菌丝可分化出吸收营养的假根及产无性孢囊孢子的孢囊梗,有性繁殖产生接

合孢子。产生淀粉酶、糖化酶,是酿酒工业的菌种。

⑶曲霉属:有隔多核菌丝,具足细胞,经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头产生无性的分生孢子,

有的种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用于制酱、酿酒、制醋曲等。广泛分布在谷物、空气、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

⑷青霉属:有隔多核菌丝体产生帚状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产生青霉素。分布于发霉的水果上。 2、真菌孢子的类型: 孢子名称 染色体倍数 N N 外或内生 内 内 特点 有鞭毛,能游动 水生型有鞭毛 实例 壶菌 根霉、毛霉 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 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 节孢子 厚垣孢子 芽孢子 掷孢子 卵孢子 N N N N N 2n 2n N N 外 外 外 外 外 内 内 内 外 少数为多细胞 各孢子同时形成 在菌丝顶或中间形成 在酵母细胞上出芽形成 成熟时从母细胞射出 厚壁,休眠 厚壁,休眠,大,深色 长在各种子囊内 长在特有的担子上 曲霉、青霉 白地霉 总状毛霉 假丝酵母 掷孢酵母 德氏腐菌 根霉、毛霉 脉孢霉、红曲 蘑菇 有性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病毒、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营寄生生活。 裂解量:平均每一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做裂解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感染复数: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

自外裂解:由于超感染复数的外源噬菌体引起的,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

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包括类

病毒(只含RNA,植物中发现)、拟病毒(包裹在真病毒中)和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三类。

二、简答、论述:

1、病毒的三类典型形态: 螺旋对称(TMV),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 2、病毒蛋白质的作用:

⑴结构功能(核衣壳) ⑵吸附(糖蛋白刺)

⑶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神经氨基酸酶)

⑷增殖(DNA、RNA聚合酶,RNA复制酶,逆转录酶,合成病毒蛋白质所需的酶。) 3、病毒增殖的基本特点:

⑴无生长过程;

⑵不是以二分裂繁殖;

⑶由病毒基因组的核酸指令宿主细胞复制大量病毒核酸,继而合成大量病毒蛋白质,最后装配成大量病毒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4、噬菌体繁殖的过程:

⑴吸附(尾丝尖端与特异性受体接触,尾丝散开,附着在受体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⑵侵入(尾鞘缩短将尾管推入宿主细胞,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⑶增殖(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⑷装配(DNA分子缩合,包裹上衣壳,和尾部连接,再装上尾丝。)

⑸释放(由于溶菌酶和脂肪酶的作用,宿主细胞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

大二微生物学复习.

微生物学总结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二、简答、论述:1、为什么微生物一直不被人类所了解?因为它们⑴个体过于微小;⑵群体外貌不显;⑶种间杂居混生;⑷其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2、微生物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x4h0akjq5a66i6tmib553973044s0109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