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三条道路_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_再读安东_省略__吉登斯_第三条道路_社会民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条道路”: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 ― 再读安东尼· 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摘要:“第三条道路”是吉登斯的重要理论。它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的欧洲,既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也是被欧洲各国竞相采用的政治策略。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其理论内容、实践政策的回顾,解读“第三条道路”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应急政策,才能度过难关。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全球化;社会民主主义

“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变革过程中的新的社会思潮。它作为一种更新和重建的民主思潮和发展模式,是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变化的产物,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尝试,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第三条道路”是在对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传统左右派理论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

如果说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是“第三条道路”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那么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巨匠、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 吉登斯可以算得上是“第三条道路”的精神领袖。他在风靡全球的著作《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中认为,开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政治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旧的左派教条已陈旧不堪,新的右派思想苍白无力,第三条道路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梁。

一、 释题:何为“第三条道路”

其实,“第三条道路”并不是20世纪90年代才有的新名词,也不是吉登斯先生的独创。“第三条道路”的思想主张,曾经在漫长的世界近现代史长河中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有过多重的涵义。

(一)改良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第二国际著名修正主义代表人物鲁· 希法亭曾经提出过“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思想,认为在吸取社会主义组织性、计划性优点和运用资本主义垄断组织、议会民主的过程中,可以走出一条既改变资本主义、又非十月革命模式的发展道路。英国工党创始人、改良主义政治家麦克唐纳则在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认为“社会共同体内只有两大经济阶级的说法是非真实的”,因而在阶级与阶级的斗争之间,可以找到一种“进化而不是革命的道路。1951年,各国社会党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在法兰克福成立代表大会,通过的《原则声明》 正式宣布以实现社会民主主义为目的。

社会民主主义作为各国社会党、工党、社会民主党人通过对资本主义加以改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思想主张,从一开始就具有要求对资本主义加以改良和对十月革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加以否认为鲜明特点的“中间道路”色彩。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三条道路”

二战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推翻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取得了民族独立。在选择本国的发展道路时,提出了在两大社会制度之间,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中间发展道路”的思想。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 《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 中提出 “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1964年塞内加尔总统桑

戈尔提出“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山坡和社会主义的山坡所形成的这个山谷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三条道路”特点就是“中间色彩”和“民族色彩”。 (三)前苏东国家进行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50年代后期,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提出要把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区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0年代末,捷克经济学家奥塔· 希克将布鲁斯的观点进一步作了发挥,提出通过宏观分配计划,实现宏观上进行计划调控,微观上以市场作指导,探索市场与计划结合的“第三条道路”。

二、理论:“第三条道路”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想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作为理论的“第三条道路”是在20世纪后期作为一种新的激进主张和超越左右的改革力量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右派(或称新保守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遗产的折衷继承。由于“第三条道路”紧紧抓住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全球化语境,因此很快便引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共鸣,成为主导理论并被付诸实践。

(一)“第三条道路”兴起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日益陷入困境,福利国家高积累终成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左翼政治模式开始被人们所怀疑,开始举步维艰。进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根据多变的世界局势制定相应的执政纲领,成为各国执政党为之头疼并且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我们从来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找到驯服这个失控世界的方法。因此,“第三条道路”就是西方政党在如何赢得选民的支持和掌控失控世界所作出的理论选择。

(二)“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来源

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第三条道路”形成的两大理论背景和两大主要理论来源。

吉登斯认为,“‘社会民主主义’二是一个更加宽泛和更加含糊不清的术语。我用它来表示属于持改革立场的左派阵营的政党和团体。” “他把新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分为三种:传统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哲学保守主义。“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哲学保守主义。“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就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三)“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内容

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第三条道路”没有固定的模版,不能绝对化。但是“第三条道路”的共性就在于把经济活动中国家的干预与市场的作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国家与市场、安全感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求某种新的平衡。

概括起来讲,“第三条道路”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政治政策:主张超越传统的“左”、“右”分野,寻求更广泛的社会支持。这是“第三条道路”的重要理论特征。这也正是吉登斯所说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二战结束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相当大一部分劳动者都融入了庞大的中间阶级。“第三条道路”主动适应西方变化的社会阶级结构和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在接受社会正义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淡化意识形态色彩,超越传统的“左”“右”分野,用新的政治思维模式处理棘手问题,寻求一种跨阶级的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2.经济政策:主张建立新型的“混合经济”模式。应该说“第三条道路”对经济问题的处理比较薄弱,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是随着“第三条道路”理论的不断成熟发展,它的经济观逐渐清晰起来。

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第三条道路”放弃了国家主义的思想和市场是恶的伦理判断,认为市场和国家都是经济运行的必要的调控手段,力图建立一种富有活力的能够克服纯粹的市场或政府主导型经济缺陷的“混合经济”模式。这种混合经济是在管制与解除管制之间、在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与非经济领域之间取得平衡。

3.社会政策:主张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积极的福利社会”,重视环保。“第三条道路”主张政府应当同公民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吉登斯认为“积极的福利社会”就是全社会为争取幸福而共同进行的努力,“变匮乏为自主,变疾病为积极的健康,变无知为一生中不断持续的教育,变悲惨为幸福,变懒惰为创造”。吉登斯在《 第三条道路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一书中把生态问题视为“第三条道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五种两难困境”之一,把环境问题的改善作为自己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4.外交政策:主张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全球视角,呼吁世界各国在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时加强合作,构筑以西方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第三条道路”本就是顺应全球化的挑战而产生的新的理论框架。因此,“第三条道路”继承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政策,希望在全球视角下,超越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全球治理机制。另外,“第三条道路”强调捍卫西方核心价值观念,并力图在全世界加以推广,由西方发达国家引领全球化潮流,因此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新干涉主义”。

(四)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创新和改造吉登斯说过,“第三条道路”是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创新和改造。这种创新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越左右,淡化意识形态。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往往都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而且大都以左派的面目出现在西方政坛,但是“第三条道路”出现后,党章中凡是带有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部都被划去,彻底同社会主义划清界限,回归资本主义。

2.重视生产和社会公正两者的结合。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都存在重分配轻生产、重社会公正轻经济效益的倾向,“第三条道路”强调要实现两者兼顾,力求平衡。

3.思维方式上鲜明的创新性和高度的灵活性。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偏执于社会民主的目标,始终把“自由、公正和互助”作为基本价值观。“第三条道路”以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扬弃,既保留了其部分合理的内核,又吸收了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有益成分,实现了一种超越和融合。

三、辨析:“第三条道路”为什么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一)“第三条道路”倡导的是伦理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理论和伦理思想。“社会主义所遗留下的那些内容,对社会主义而言,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它所遗留下来的就是:社会主义是有关社团和共同责任的道德伦理,是详尽地思考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当的方法。”因此,“第三条道路”只是单纯的把社会主义看作一种伦理思想,而不是革命的学说,为全人类谋求解放的学说。

(二)“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1.“第三条道路”不主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第三条道路”认为社会主义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另类选择。现在的问题是应该研究如何管理资本主义。“现在似乎再没有人认为除了资本主义我们还有别的什么选择。于是剩

下来的问题或争论所关注的,是应当在何种程度上、以及以什么方式来对资本主义进行管理和规治。”

2.“第三条道路”的兴起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 “第三条道路”是为了回答和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矛盾和再发展问题。他们在反思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使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扬利抑弊地采取兼顾国家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塑造新经济、构建新福利、推行新政策,谋求使资本主义获得再发展。因此,这些政策都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没有关系。

3.对无产阶级的定位

“第三条道路”否认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用。“如果没有历史的必然方向,就不需要寻找享有特权的能动者,??激进的思维不一定是‘进步’的思维,而且不一定必然与变革的‘先锋队’相联系。??事实是,在后传统的社会领域中,没有一个集团垄断着激进思想。历史首先是被剥夺者创造的思想——月之是主人-奴隶辩证法的社会主义版本——是富有诱惑力的,然而是错误的。”

4.外交政策的扩张主义 “第三条道路”外交上扩张主义的出笼,在科索沃战争期间逐渐明朗,打着“道德外交”或“人权外交”幌子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新干涉主义”。“第三条道路”往往模糊国家的界限,以“人权高于主权”为主要武器,公开践踏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这是和科学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内容截然相反的,其实质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四、实践:“第三条道路”改变了什么

“第三条道路”原本只是一种社会思潮,是一种理论框架。但是90年代欧美左翼政党由于践行“第三条道路”的理念,从而在政治上大获全胜。由此,“第三条道路”开始在西方政界异军突起。在西方世界,尤以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实践为代表。 (一)英国的“第三条道路”实践

1997年,英国工党在野18年后重新上台执政,“第三条道路”成为英国工党执政的基本思想纲领。2001年,英国工党再次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

政治方面,布莱尔上台之后首先对意识形态色彩强烈的工党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宪政改革,废除上院议员世袭制。经济方面,工党的主要目标就是紧缩财政政策和抑制通货膨胀,注重充分就业,并且对金融政策做了重大改革。社会政策方面,工党政府最大的动作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实行新福利制度、教育为本、提高就业率和打击犯罪。外交方面,提出了“新国际主义”,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建立美英主导的国际安全机制和国际关系规则。

(二)美国的“第三条道路”实践

1993年克林顿执政后,民主党领导委员会及其思想库改革政策研究所为其设计了一套取代传统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政策、使美国政治和管理现代化的政策体系。

2001年小布什上台以后,新保守主义卷土重来,美国开始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由,对内强化社会控制,对外奉行进攻性现实主义,以此来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第三条道路”的成就渐渐被淡化。

在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上台的奥巴马由于其中间偏左的、善于协调各方利益的政治主张而被社会民主主义者们寄予厚望,认为其有可能沿着其上上任的“第三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但是奥巴马上台还不到半年时间,现在对其政策走向作出评价未免为时过早。 (三)德国的“第三条道路”实践

19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施罗德上台使“第三条道路”出现了一次高潮。施罗德当选德国总理时,布莱尔祝贺他的“巨大胜利”,并说法国、德国和英国具有了相同观点的政府。但是现在的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和失业人数的大规模反弹,使承诺让经济走上快车道的施罗德耻于高谈他的“新中间”。在2005年4月底结束的州议会选举中,德国社民党在其传统选区失去了执政大权。

五、评价:全球化语境下的“第三条道路”是不是天堂

“全球化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具有吸引力或者华丽的词藻??然而,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这个词在学术界或日常语言中被普遍使用,因为它已经无处不在了。” “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激进的民主政治”,它的很多政策都体现着全球化的深层影响和挑战,并且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起到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推广执政理念等目的。

但是,“第三条道路”在90 年代迅速风靡西方社会的同时,也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脱胎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具有太过明显的中庸色彩,以创新著称的“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内容却成了左翼和右翼势力的拼凑粘贴,这就使得它的主张存在模糊不清的倾向,制约了“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发展进步。

2.由于欧洲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不同,对“第三条道路”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在实践中政策的侧重点和具体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相互间存在着意见分歧和矛盾。因此,“第三条道路呀民难有一个比较全面、被各国所认同的执政纲领和理论内容,过于繁杂的派系和过于丰富的理论内涵,使“第三条道路”的发展举步维艰。

3.“第三条道路”提出的许多政策主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难到位,因此往往会“说的比唱的好听”,可是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令人堪忧。“第三条道路”提出的很多问题,例如要求本国居民包容外国移民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给予优惠和帮助,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办到的。停留在口头上的政策很容易使民众对理论失去兴趣。这都是“第三条道路”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4.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众多奉行“第三条道路”的国家无一幸免,这使得社会民主主义者也遭遇双重挑战:实践挑战,在资本主义之中拯救资本主义原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因为这意味着既要承认开放的、竞争的市场的巨大力量,又要摒弃极端资本主义和过度贪婪这些近代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危害的因素;理论挑战,如何修订自己的理论漏洞,以适应当前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啸的冲击。这都是摆在社会民主主义者面前的大问题。

因此,就连被认为是“第三条道路”之父的吉登斯也在近年宣称,其继承者们越来越背离了他最初提出“第三条道路”的初衷。在他看来,“第三条道路”只是一个政治标签,他更关注的,是这个标签之下的社会民主,是一个社会能否在创造宏观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兼顾到穷人和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

综上,笔者认为,“第三条道路”并不像它的倡导者所说的那样是人民的天堂,尽管对“第三条道路”的将来发展态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任何一种政治思潮、政治力量,能否生存和发展,能否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否制订和推行与其自身价值和政治取向一致并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吻合的理论纲领和政策策略。“第三条道路”也是如此。

第三条道路_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_再读安东_省略__吉登斯_第三条道路_社会民主

“第三条道路”: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再读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摘要:“第三条道路”是吉登斯的重要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既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也是被欧洲各国竞相采用的政治策略。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其理论内容、实践政策的回顾,解读“第三条道路”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q9v7dee98mqar1rxa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