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经历了《溶解》单元的前两课活动之后,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烧杯,玻璃棒,一个试管架,3支大试管,3支小试管,酒精、醋、食用油合适的量。
学生:一个烧杯,玻璃棒,一个试管架,3支大试管,3支小试管,酒精、醋、食用油合适的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高锰酸钾等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也能像食盐、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吗?
二、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猜测: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取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玻璃杯中,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
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三、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问:其他液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2 / 3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预测: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
在三个试管中,各盛入约10-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的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
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关键过程。)
交流:我们这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
四、拓展活动:加少量的洗涤剂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充分震荡,观察现象。(混合物变成了乳状的液体,已无法区分油和水。)
说明: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现类似溶解的现象。 联系生活说说如何洗涤的经验。
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液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哪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