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历史意蕴与文化精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历史意蕴与文化精神

□王 辉

【摘 要】北京法海寺壁画是中国近世壁画艺术的精品,它虽然是宗教题材艺术作品,却凸显了鲜明的明朝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文明意蕴与文化特质。解读法海寺壁画所展示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利于把握它所传递的历史脉搏与文化思想,以期进一步探索北京历史传统与文化源流。 【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00)006 【总页数】7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历史意蕴;文化精神

北京法海禅寺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该寺原名龙泉寺,于明朝正统4 年至8 年间(1439—1443年)改建成“法海禅寺”。它由宦官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所设计修建。在法海寺大雄宝殿内,共绘有10铺236.7平方米的壁画,由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等绘制。这些壁画是579年前的原作,继承了中国佛教壁画传统,体现了明代宫廷艺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气派,代表了中国近世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中国寺观壁画中精美画作的典范。 法海寺壁画虽为明朝的宗教题材作品,却反映出明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文明意蕴与文化特质,深刻地展现了明代正统年间的时代信息与社会场景。本文通过对法海寺壁画所展示的历史与文化内容的解读,追寻它所传递的历史意蕴与文化思想,其目的在于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源流,推动北京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一、法海寺壁画蕴含的时代精神

壁画艺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信仰、文明程度与文化科技水平。法海寺壁画虽是明代画工所绘的佛教题材壁画,但壁画内容却反映了明朝社会的时代场景与精神追求。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宗教艺术,它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明代社会精神文化信息,人们对宇宙、自然与人类的看法,深深地融入了壁画创造之中。

法海寺藻井设计精美,堪称寺内建筑一绝,其设计深刻反映了明代人们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的合一,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高度渗透的结晶。藻井是殿内天花板正中的装饰建筑,法海寺大雄宝殿中有3 个设计精美造型相同的藻井,是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法海寺藻井采取了外方、内圆、中八卦的设计形式,既合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义。法海寺藻井外部是正方形设计,中间是八卦图形,内圆中绘有毗卢遮那佛设坛讲经时的坛场全景,正中央是本尊毗卢遮那佛。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佛国世界的玄妙精深,也运用了中国文化象征“天”的想象,反映出人间万物的复杂变化之理。法海寺藻井反映出明代儒、释、道相融合的精神,这一设计充满神秘、庄严、祥和、圣洁的气氛,让观望的人们感受到“我”“佛”一体的精神境界。

法海寺壁画中两幅《赴会图》东、西对称,每铺高3.2米,长11米,面积为70.4平方米,画面由天、地和人间三个部分组成。天上是祥云万朵,“五方佛”“四菩萨”“六观音”和“飞天”乘着祥云而来,主宰着人间万事万物,护佑着天子治理国家,确保人间国泰民安。壁画中,“祥云”展现出“云龙”的实相,云龙的五官、身体、鳞片、尾巴、爪子一应俱全,壁画让神秘威猛的龙由人们仰望的佛、菩萨和观音驾驭,让神灵护佑人间,显现了佛教博大的精

神境界。壁画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以西天佛国诸神的超常存在,为明朝帝国的统治秩序提供了“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据。

明朝经历了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宗五代的建设,到了英宗(正统)时期,政治制度趋于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商品流通与物华充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气势宏伟的皇家威仪。然而,明朝(1368—1644年)也是一个挣扎的帝国,在其存在的276 年间里,自然灾害、边关战争、流行疾病时常发生。在明英宗时代,干旱、洪水、饥荒、时疫、蝗虫、台风、低温甚至龙卷风时常出现,严重影响到社会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

明朝边关战事一直频繁,北方蒙古诸部几度叩关,沿海倭寇登岸劫掠,农民起义不断,朝廷需要练兵筹饷,不断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在这样一个惶惑不安的时代,统治者需要通过宗教来构建社会秩序,百姓也需要通过宗教来理解和把握身外的世界,从中找到心灵的归宿。通过法海寺壁画的细节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们的期盼、欢乐与恐惧,感受到明朝帝国保国平安的理想与民众对和平田园生活的渴望。

明英宗统治时期,国家屡次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西北的山西和陕西两省1437年以后连续遭受严重旱灾的袭扰,1444 年和1445 年出现大饥荒,1447 年又发生了大范围的饥荒,朝廷不得不出面赈济灾民;1440年,“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大水,江、河皆溢。陕西平凉诸府,山西行都司及蔚州,皆大雨雹,深尺馀,伤稼”[1];1444 年淮河流域和长江江北地区又发生严重的水灾,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一直洪水不断;从1437年开始,中国气候再度变冷,《明史·五行志》中记载:“(景泰)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是春,罗山大寒,竹树鱼蚌皆死。衡州雨雪连绵,

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历史意蕴与文化精神

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历史意蕴与文化精神□王辉【摘要】北京法海寺壁画是中国近世壁画艺术的精品,它虽然是宗教题材艺术作品,却凸显了鲜明的明朝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文明意蕴与文化特质。解读法海寺壁画所展示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利于把握它所传递的历史脉搏与文化思想,以期进一步探索北京历史传统与文化源流。【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i0u6raj079ew80o94h77xpo5846y00qz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