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天经地义的人伦,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泉源,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孝道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之一,它既可以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良策,同样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一、孝的含义
要理解百善孝为先,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孝,孝包括哪些内容。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汉字),其形体属会意成字,呈扶老之状。 如下图:
→ → → 承 传
上半部分为“老”,下半部分为“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孝”字的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便成了一个“孝”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意思是:善待父母,能伺候好父母的人称之为孝。《礼记》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是养的意思),“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顺从父母,不违背人伦道德的意思。汉代贾谊的《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意思就是晚辈对前辈爱护、尊敬,做有利于前辈的事情,应该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在上面呵护着,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老了,儿子在下面背着老子。那么,孝的字体结构与善事父母之义也是吻合的。现代新华字典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从古到今对孝的解释来看,孝的核心意蕴就是善待父母。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自古至今,孝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的首要标志。
二、孝的基本内容
把孝这种亲情回报的淳朴情感上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著的《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孝经》总共18章,1903个字。在《孝经》中,以孔子与其门人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精彩的论述,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五个层级的地位与职业,揭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今天虽然已经没有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分别了,但是孔子的智慧依然能启示我们,社会上层的道德倡导与修养对下面有着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孔子在《论语》等著作中也对孝进行了论述。之后孟子对孔子的孝经进行了完善。孔子论孝主要讲了三方面,包括:
第一,是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孔子在《孝经》中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即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因此,养即养父母之身,给父母一些物质上的供给。
第二,是敬。在人格上要孝敬父母。孔子在《论语》中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有何别乎?”如果
光养不敬呢,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你光让他吃饱,但在人格上不尊敬他,你和养了一匹马,和养了一只狗没什么区别。从这点上来讲,孝也是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第三,是谏诤。所谓“谏诤”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有了错误,做儿女的要提出批评意见,不是百依百顺。孔子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记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文】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这说明,孔子是不赞成愚忠愚孝的。
第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孟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谏诤基础上对孝的含义的完善。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于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人。不但要爱我的父母,还要爱别人的父母,还要爱天下人的父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尊敬、依从、感恩,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可以说,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
三 、百善孝为先的主要成因
前面我们说,孝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尊敬、依从、感恩,其本质是爱。自古以来人们对孝德非常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讲了这样一句话:百善孝为先。所谓百善孝为先,是指在所有的善行当中,孝顺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孝心一旦打开,百善皆开。一切德行都从孝心生发出来。那之所以说孝为百善之首,百善孝为先,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决定的。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泉源 (1)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中华传统美德礼、义、廉、耻,就是“五伦”关系的延伸,就是在“五伦”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要理解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首先得明确:
第一,孝是五伦关系的根本
五伦关系的含义。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因此,用忠、孝、悌、忍、信为“五伦”关系准则。
孝在五伦关系的地位。孝是五伦关系的根本。孔子在《孝经》中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意思是——“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所以,一个不孝的人很难想象连他的父母都不尊敬,怎么去尊敬兄长;怎么去忠于国家;还有他的承诺你能信么?更不用说礼义廉耻了!树有根,
水有源,父母是我们的根本和源泉。我们对父母有孝心,爱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及天下,去爱祖国爱人民,才能为社会多付出,才能走的更远,人格德行的大树才能逐渐成长起来。一个人一定是从家庭出发,由近及远,再到社会、国家,到为天下人去努力奋斗。由家庭里的孝自然而然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孝,是孝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在这里,实际上就是说,爱是有次序的。2009年教师节,当时的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听了5节课,在一节音乐课上,听得是迈克杰克逊的we are the word,就是全世界是一家人。温总理说,你要爱全世界,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老师,爱家乡,才能爱国家、爱全世界。其实,《孝经》早就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爱自己的亲人去爱别人,不敬自己的亲人去敬别人,那就违背了天性、违背的礼数。所以“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xing)皆本诸此。”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来维系的。《百孝篇》里讲了这样一句话:“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齐家家能齐,孝字治国国能安。”所以,我们想要做大事情,担当大使命,成为报国利民的栋梁之才,就要从孝这个德之根本做起,好好的培养自己的品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在孝道。孟子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天下第一等学问就是处处替他人着想。事实有力说明,只有做到孝,才有可能“忠、忍、悌、信,”所以说,孝是五伦关系的根本。
因此,我们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那就谈不上有恩德的人,也谈不上是一个感恩的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2)孝是一切教化的泉源
人类的一切教化是由孝而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由此生成伸展出道德的枝叶、花朵,由此而硕果飘香也好,或由此涩果苦果也罢,一切均从根子上来。唯其根深,才能叶茂而花盛;唯其务本,才能本立而道生。要培养孩子孝心,扎下一个德行深厚的基础。如果孩子没有孝这个做人的根基的话,他成就越高,损失就越大。
如北大物理系的高才生卢刚,通过考试到美国读博士。但这个高才生心胸比较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越他,他要永远是第一。到美国读博士之后,发现导师不像以前那样呵护他,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他心里就开始失去平衡了。他总觉得对他师兄很好,所以,两年来他内心的不满、嫉妒、自私一直在酝酿,直到博士毕业以后在美国找工作需要导师写推荐信。他奔波了一个多月没有找到工作,这时他的师兄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他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呀,一定是导师的推荐信写得好,这两年来他心中集聚的不满、嫉妒、自私在这一瞬间爆发了。美国年满18岁是可以持枪的,他就开枪打死了导师、师兄、副校长以及其夫人,六死一伤。一个博士毕业了,我们的国家、他的父母为他付出了多少?但这一切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了。应该说,这个卢刚智商很高、学习很好,但做人有欠缺。所以,望子成龙,不如教子做人,至要莫若教子,教子莫若教孝,这才是最根本的。孩子知道怎么去做人,知道怎么去待人接物,将来不管他从事那个行业,他都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是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这个理就是我们做人。所以,要用孝道去教育孩子,让他懂得怎么去做人。
宋代的契嵩(qisong)在《孝论》上讲:“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就是说,圣人引导百姓向善,以孝为始点,引导百姓向善不先从孝开始,就谈不上善了。因为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培养起来的是一种道义、恩义、情义的观念,一个人如果连父母这么大的抚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那么他还能感念谁的恩德呢?如果一个人道义、情义和恩义的观念培养不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功利的观念,凡事都是以利害的原则来取舍,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忘恩负义。这就告诉我们,一切教化从孝德开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一切德行都从孝心生发出来。由此我们说,百善孝为先。
2、孝是事业发达的基础
(1)事业要发达必须先积德——厚德载物。 《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之根是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即,君子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好德行,这样就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这样就会保有土地。有土地,这样就会有财货。有财货,这样才能供给用度。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外本内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枝末,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争民施夺,那
百善孝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