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8 衡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图
9、永州
永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湘江沿岸和西部区域,以永州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图3.9 永州市浅层地温能重点开发利用图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0、郴州
郴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郴州市东部区域,以国家级出口加工
13
区-郴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耒水沿岸等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图3.10 郴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图
11、张家界
张家界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澧水两岸,以“张家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澧水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图3.11 张家界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图
12、吉首
吉首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吉首市西南部,以“湖南湘西经济开
14
发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图3.12 吉首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图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峒河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3、怀化
怀化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怀化市南部,以“ 怀化工业园区鹤城分园”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图3.13 怀化市浅层地温能重点开发利用图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舞水河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4、邵阳
邵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邵阳市北部,包括双清区-高崇山镇一带,以邵阳市“两型社会”示范区-宝庆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15
图3.14 邵阳市浅层地温能重点开发利用图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资水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2、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湖南省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资源情况,汝城热水、宁乡灰汤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89-92℃),具备进行地热发电、供暖综合利用的条件。本次开发利用规划以汝城热水和宁乡灰汤地热发电、供暖综合利用为重点,新增地热供暖面积40万m2、地热发电1000kw。
(二)产业体系建设
1、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攻关
(1)加强研发、形成地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系列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建立省级地热开发利用研发中心,加强对资源潜力评价与选区、地热资源探测技术、地热钻井与成井、浅层地热能热利用效率、地热回灌、干热岩深部储层压裂、地热发电和热能工程等方面核心技术研究,指导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系列。
(2)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
通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推动地下热水回灌、地源和水源热泵应用、地热开发自动控制技术、地热集中供暖、地热梯级利用、利用地热发展高效农业、地热发电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解决地热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的生产
16
技术难题,提高地热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我省地热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湖南省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监测体系,完善地热能资源和开发利用的信息统计,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1)监测模式
湖南省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监测体系按“中心站-监测站-监测点”的模式构建。
(2)监测内容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监测系统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温场变化、地源热泵主机及系统能耗、能效、运行费用、抽水回灌井抽水回灌量、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变化等。中深层地热开发利用监测包括对地热井水位(压力)、开采量、回灌量、水温、水化学变化监测,地热站的运行监测等内容。
(3)监测建设
监测系统分三期建设。2016年,建立省级监测中心和监测网,建成长株潭城市群区地热能开发利用监测示范骨干网;2017年~2024年,建设环洞庭湖区、湘中南区、大湘西区三个区域中心站及地级市地热能开发利用监测子网,构建区域监测网;2024年~2024年,建成全省县级以上地热能开发利用监测网,定期升级维护并开展长期监测。监测系统采用专业软件和平台建设,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在建设监测系统的同时,建设湖南省地热开发利用信息及管理系统。
3、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链、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建设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服务体系。
(1)人才服务。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人才培养力度,以省级地热能开发利用研发中心成立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的联合,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对相关单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地热规划、勘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运营、投资等方面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
(2)政策服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