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XXXXX—XXXX
d) 与地裂缝有关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采空等资料; e) 区域地震的分布、历史、强度及发生时间; f) 地裂缝的发展历史、活动规律和致灾情况; g) 地裂缝的防治经验。
5.3.3 调查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裂缝单缝和群缝的空间分布、规模及活动特征; b) 地裂缝对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和特征; c) 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
5.3.4 调查工作精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a) 评估区1∶10 000~1∶25 000; b) 建设用地1∶2 000~1∶5 000 ; c) 地裂缝变形区1∶500 ~ 1∶1 000。
5.3.5 建设(规划)用地存在构造地裂缝时应进行槽探和物化探工作,必要时进行钻探。 5.3.6 现状评估应分析地裂缝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并按表8确定地裂缝发育程度。按表3确定地质灾害现状危害程度,按表9确定地裂缝现状危险性。
表8 地裂缝发育程度
发育程度 强 中 弱 描 述 地表开裂明显,可见陡坎、斜坡、微缓坡、陷坑等微地貌现象,楼房有裂缝,平房和围墙裂缝明显 地表开裂不明显,无微地貌显示,楼房有微裂纹, 平房和围墙有细裂缝 无地表裂缝,平房和围墙有微裂纹 表9 地裂缝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分级
灾情 危险性 发育程度 强 中 弱 大 大 大 中 小 中 小 重 中 轻 5.3.7 预测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裂缝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对相邻工程建设的影响; b) 分析预测地裂缝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建设用地遭受地裂缝的危险性; c) 预测方法可采用模型预测法和演变(成因)历史分析法等方法; d) 按表10预测地裂缝发生可能性,按表11预测评估地裂缝危险性。
表10 地裂缝发生可能性
8
DB11/ XXXXX—XXXX
可能性 大 中 小 描 述 有活动断裂通过,第四系厚度变化大,地层岩性复杂,地面沉降发育强烈 有活动断裂通过,第四系厚度变化大,地层岩性复杂,地面沉降发育中等;第四系厚度变化大,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复杂,地面沉降发育强烈 第四系厚度变化大,地层岩性复杂,地面沉降发育中等 表11 地裂缝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危害程度 危险性 可能性 大 中 小 大 大 大 中 小 中 小 重 中 轻 5.4 砂土液化
5.4.1 当建设(规划)用地地下一定深度内分布有可液化的饱和土层,应进行砂土液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砂土液化评估应根据相关规范判定建设用地地基土有无液化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5.4.2 评估工作应搜集下列资料:
a) 地形、地貌、水文和气象等情况;
b) 地层、构造、地震地质、历史地震液化遗迹;
c) 地下水变化情况、历年最高水位及近3~5年最高水位; d) 已有砂土液化的防治经验。
5.4.3 调查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与要求:
a) 评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主要包括:地层、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地下水位变
化等;
b) 评估区内可液化的饱和土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埋深、颗粒级配、粘粒含量、饱和度等; c) 历史地震条件下砂土液化情况和灾情; d) 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液化判别要求时,应辅以必要的钻探和测试工作;评估区液化判别钻孔数
量不应少于3个,勘探孔深度不小于液化判别深度;有可能发生液化的地貌单元、场地的重要部位均应有勘察孔或相当的勘察资料。 5.4.4 现状评估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根据相应规范,现状水位条件下进行可液化土层的液化判别;
b) 分别计算液化指数,结合场地地形地貌条件、历史地震液化情况,综合确定液化等级; c) 根据液化等级和历史灾情按表12确定砂土液化现状危险性。
表12 砂土液化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评估分级
9
DB11/ XXXXX—XXXX
危害程度 危险性 液化等级 严 重 中 等 轻 微 大 大 大 中 小 中 小 重 中 轻 5.4.5 预测评估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根据相应规范和历年最高水位或近3~5年最高水位对可液化土层进行液化判别; b) 分别计算液化指数,结合场地地形地貌条件、历史地震液化情况,综合确定液化等级; c) 根据液化等级和危害程度按表12预测砂土液化危险性。
5.5 崩塌
5.5.1 临山或山区的建设(规划)用地应进行崩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5.5.2 评估工作应搜集下列资料:
a) 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地震和地下水的活动资料; b) 崩塌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内容; c) 以往崩塌灾情与防治的经验。
5.5.3 调查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b) 崩塌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c) 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 d) 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
5.5.4 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崩塌体的位置、与建设用地的空间关系、可能的崩塌方向、崩塌规模、崩
塌体运动方式。崩塌的规模按表13确定, 崩塌体运动方式按表14确定; b) 判断崩塌体的稳定状态;
c) 根据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按表15和灾情按表16确定崩塌现状灾害的危险性。
表13 崩塌体体积分类表
崩塌体体积(V) m 规 模 3V≤500 小 型 500<V≤5000 中 型 V>5000 大 型 表14 崩塌危岩体类型分类表
崩塌危岩体类型 滑移式崩塌 倾倒式崩塌 危岩离开母岩方式 危岩沿软弱面滑移,于陡崖(坡)处塌落 危岩转动倾倒塌落 10
DB11/ XXXXX—XXXX
坠落式崩塌 悬空或悬挑式岩块拉断、切断塌落 表15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
稳定性 不稳定 欠稳定 稳定 描 述 大型崩塌危岩体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小型或中型崩塌危岩体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处于稳定状态的崩塌危岩体 表16 崩塌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分级
灾情 危险性 稳定性 不稳定 欠稳定 稳 定 注:灾情按表3确定。
大 大 大 中 小 中 小 重 中 轻 5.5.5 预测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预测拟建工程引发或加剧崩塌灾害的危险性; b) 预测建设用地遭受崩塌灾害的危险性;
c) 按表17对崩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按表18进行预测评估。
表17 崩塌发生可能性预测
发生的可能性 大 描 述 拟建工程诱发崩塌灾害的可能性大,遭受崩塌危害程度高;大型崩塌体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 拟建工程诱发崩塌灾害的可能性中等,遭受崩塌危害程度中等;小型或中型崩塌危岩体处于不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拟建工程诱发崩塌灾害的可能性小,遭受崩塌危害程度低;崩塌体处于稳定状态 中 小 表18 崩塌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
危害程度 危险性 发生的可能性 大 中 小 注:危害程度按表3确定。
大 大 大 中 小 中 小 重 中 轻 11
DB11/ XXXXX—XXXX
5.6 滑坡
5.6.1 建设(规划)用地存在滑坡或受滑坡危害时,应进行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一般以第一斜坡带区域为主,包括滑坡区及其影响区。 5.6.2 评估工作应搜集下列资料:
a) 地形地貌、水文、气象;
b) 地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发育特征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c) 评估区地震地质、活动断裂特征;
d) 滑坡堆积物的年代、成因、厚度、埋藏条件、地层组成和结构;
e)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相邻含水层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f) 评估区历史滑坡和潜在滑坡的形态要素、发展历史、变形特征和现状; g) 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活动和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h) 植被发育特征及其变形、破坏历史和现状; i) 滑坡防治历史和地方经验。
5.6.3 调查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a) 调查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C.1和滑坡灾害野外调查表(附录C.2);
b) 当已有资料和地质调查工作不能满足滑坡稳定性评价时,应进行必要的勘探和试验测试工作。
5.6.4 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查明滑坡现状发育特征基础上,分析滑坡形成原因、滑动方式和变形范围,根据附录C.3
进行滑坡分类,根据滑坡滑动带(面)、滑坡边界和滑体变形状况按附录C.4判断滑坡的演变
阶段。
b) 采用地质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等方法评价滑坡的现状稳定性状态。可参考附录C.5进行滑坡稳定
性的定性评价。
c) 根据滑坡的规模、稳定状态和造成损失的大小等综合评估滑坡的现状危险性,按表19进行发
育程度评价,按表20进行危险性分级。
表19 评估区滑坡灾害的发育程度评估
发育程度 强 中 不稳定~欠稳定的特大型~中型滑坡 1 基本稳定的特大型~中型滑坡; 2 不稳定~欠稳定的小型滑坡 1 稳定的特大型~中型滑坡; 2 基本稳定~稳定的小型滑坡 描 述 弱 注:在各分级评价中,按就高原则,只要符合一条就可定为相应分级。
表20 滑坡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分级
灾情 危险性 发育程度 重 中 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