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需要的先决条件
与个人动机有着密切关系的是社会环境会社会条件。在满足基本需要的住先决条件中,马斯洛举出了这样一些条件:言论自由,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质询自己,自卫自由,正义,诚实、公平及秩序。
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
2.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内容
(1)生理需求
包括人体生理上的主要需要,即衣、食、住、行、医药等生存的基本条件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就是对生存的需求。人们需要食物、饮料、住所、性、睡眠和氧气。一个缺少食物、自尊和爱的人会首先要求食物;只要这一需求还未被满足,他就会无视或掩盖其他的需要。整个机体将会被生理需要所主宰,其人生观也程变化的趋势。马斯洛说“如果一个人极度饥饿,那么,除了食物外,他对其他东西会毫无兴趣。他梦见的是食物,想到的是食物。他只对食物发生感情,只感觉到食物,而且也只需要食物……这样的人真可谓单靠面包为生”
对文明社会中的多数人来说,这些低级需要都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满足。那么新的一级更高的需要就会出现。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的直接含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险,引申的含义包括要求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社会的安定和国际的和平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爱、理解和认同,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
(4)尊重的需要
当上述三方面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尊重的需要就会产生并支配人们的生活。它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如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有所建树,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一定的名誉和成绩等。
马斯洛指出,自尊包括对获得自信、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马斯洛认为,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更具的奉承之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基本需要的进一步特征
人的基本需要一般的呈现出前面所列出的那种顺序,但是也有很多例外。比如一个长期失业的人,多年来心里只是想着食物的人,可能会失去或减少对高级需要的欲望。心理变态者对爱和友情的需要显然完全受到挫折,以致他们给予并接受爱情与友情的欲望也都丧失殆尽。当然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完全无视自己的基本需要而成了某种理想的殉道者。
马斯洛还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拘泥于地理解诸需要的顺序。我们决不能以为只有当人们对食物的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才会出现对安全的需要;或者,只有充分满足了对安全的需要后,才会滋生出对爱的需要。
因为并不是说在你处于生理需要这一层次的时候,安全需要就不存在,他们是同时存在的,可能生理需要此时是70%,而此时安全需要只有15%,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才会继去考虑安全需要。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1970年马斯洛提出人有两大需要系统,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对吃、喝、住等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归属与爱的需要,如与他人交往、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爱、成立家庭、归属等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得到赞许等需要。认知需要包括认识、理解、说明等需要;审美需要包括对顺序、对称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运用马斯洛的几个需要层次学说,分析学生在学校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升校园环境,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在成长中需要进食、饮水、呼吸新鲜空气及有着感官视听的基本生理需要,因此学校良好的硬件设施对学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冬暖夏凉、宽敞明亮、色彩布局谐调的教室,丰盛可口的饭菜,设备先进、储备丰足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整洁优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校园,教职工整洁优雅端庄的仪表言谈举止,会使学生产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心理感受,学生一走进校园,精神就会随之而振奋,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维护身心和谐,满足安全需要,激发良性学习情绪
学生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学习、安全有保障,做自己愿意做或较习惯做的事情,喜欢一种安稳的程序或节奏,这是学生对安全的需要。因此高质量的稳定的教师群体、和谐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宽松有度的学校及班级管理制度,科学的、有序的、符合学生身心建康的作息时间安排,稳定和谐的班风和课堂气氛将有助于学生保持身心和谐,从而在学习中张施有度,挥洒自如。
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奖励时要公
平公正公开,使学生心中感到踏实舒畅,在学习中拥有稳定平和的良性情绪
而教师和校方的不合理的、混乱的、甚至粗暴的管理,课堂上师生双方的僵持状态,非正义的行为,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感到焦虑不安,产生恐惧感,严重影响学习。
三.形成关爱氖围,满足归属感,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接纳、同情、关心和友爱,在感情上有所归属,归属于某一学校、某一班级、某一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愿在学校中成为孤独的人。他们希望有知心朋友,和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因此在学校及班级中要从小事做起,提倡和实践真诚与理解,关怀与宽容,在友善坦诚的环境中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心有所归”,热情倍增。
学校与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内容可以是家庭生活、娱乐休闲、学校学习等方面,有时仅仅是表示接纳与友好的支言片语,目光交流,表情动作,学生心中就会感到愉快,起到激励作用。
学生出现问题需要做工作时,教师要抱着宽容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可因“气在火头上”,而变得冷酷,采用简单的手段和方法,若由此学生对你产生心理隔阂,双方会陷入僵局,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心理比较敏感脆弱的学生心中,会留下长期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信任肯定表扬,满足尊重需要,激发学习信心
学生希望自己具备各种能力和知识,能够维护自尊,并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和学生渴望各科学习成绩好、各种活动表现突出,得到老师赞许、同学羡慕、家长满意相联系的。因此学校、班级、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各种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满足尊重的需要,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更加勤奋努力的学习。
要尊重学生就要充分信任肯定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不过多的干涉学生的超越常规的思维和业余爱好,让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以平等诚实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要求,并对正确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五.创造成功体验,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激发学习潜能。
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完成和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学习或活动,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只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才会感到拥有最大的快乐。
人各有所长,“行行出状元”,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将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无论学生在哪一方面做出成绩,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其感受成功的快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一系列的小目标,学生自我的点滴进步及美好的期待中让其感受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与成功中逐渐实现自我,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策略。
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竞争与挫折,学校和教师应该明智的引导学生审时度势,看到面临的不利因素,居安思危,不畏艰辛,使学生内心迸发出发奋图强的巨大热情,要善于把这种压力和危机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运用自我的力量改变现状及社会环境的远大报负,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使自己的思维与实践鲜活起来,运用各种激励方略全面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心灵舒展,
智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