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文观止之《六国论·苏辙》中的虚词与实词(89处注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六国论 宋·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 尝:<副>表示已经过去,曾经。

2. 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世家,是《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主要叙述世袭诸侯国君的事迹。

3. 窃:<副>表示暗中进行。暗地里,偷偷地。 4. 之:<助>表示领属关系。的。

5.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6. 以:<动>凭借。 7. 发愤:立志,下决心。

8. 山西:战国时期称崤山以西的地区为山西。秦国地处崤山以西。 9. 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10. 11.

之:<代>代指上文的“不免于灭亡”。

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

17

11

12

13

14

15

7

8

9

10

1

2

3

4

5

6

16

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译为“的”,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12.

盖:《辞源》、《古代汉语虚词》、《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盖”

都没有“因此”义。这个“盖”也就是“盖失强援”的“盖”,是“因为”之义。该句是“前果后因”的因果复句。

13. 14. 15. 16. 17.

未尝:没有、不曾。 咎:jiù 责备。

其:<代>表示远指。那些。 当时:指过去的时日。 也:<语气>肯定语气。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自己心中暗暗责怪天下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下决心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为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18.

之所以:“所”字结构是汉语语法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此处教参的

33

30

31

32

32

27

28

29

23

25

24

26

21

22

20

18

19

观点为。“所+介词+谓语”是名词性词组作为谓语,“之”作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苏州文学院洪琰通过分析《史记》中“所”字结构得出,“之所”前后的名词和动词是主谓关系,“之”是不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能确定,认为如果是的话,在用“所”字的前提下,有重复的嫌疑,洪琰认为“之”字只是古人用来凸显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19. 20. 21. 22. 23.

也:<语气>助判断语气。 郊:泛指国土。 野:泛指国土。 也:<语气>助肯定语气。 冲:交通要道。

24. 25. 26. 27.

弊:通“蔽”,遮盖,遮挡,引申为掩护。 而:表示进层关系。而且。 山东:崤山以东。

范睢:jū 战国时魏人。起初投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在

一次随须贾出访齐国的过程中,朝堂上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嚅嚅(rú)无言以对,是范雎挺身而出,侃侃而谈,为主人解了围,并维护了魏国的尊严。范雎的雄辩之才深得齐襄王敬重,并送礼物,预留他为客卿,范雎拒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范雎受尽相国魏齐摧残,装死后改名张禄,历经磨难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辗转被秦使王稽载入秦。范雎设法跻身于秦廷后,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和才干,辅佐秦昭襄王,并深得赏识和器重,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使秦国强大起来,进而吞并了六国。

28.

商鞅: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又称商

鞅。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后来在一位姓景的太监帮助下,见到了秦孝公,并用自己可以帮助秦国富国强兵的理论说服了秦孝公。然后在秦国推行了著名的“商鞅改革”。

29. 30. 31. 32.

昭王:即秦昭襄王。 而:<连>表示转折关系,却。 而:<连>表示连贯关系,就。

以为:是“以......为......”省去“以”后面宾语的简略形式。

此处的意思为,主观上把什么当作什么。

33. 34.

然则:<连>表示连贯关系。如此,那么。 者:<代>同动词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事物。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要害地区,不是放在齐、楚、燕、

赵四国,而是放在韩、魏的国土;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方,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放在韩、魏的国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的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国家,所以那时天下最重要的地方,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有得到韩、魏的真心归附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为此感到担忧。那么秦国所忌惮的事物就可以看出来了。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

45

40

41

42

43

44

38

39

37

35

36

强虎狼之秦,彼

49

46

安得

47

不折

48

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

50

51

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35. 36. 37. 38.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作主语。 也:<语气>助肯定语气。 而:<连>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则:<连>此处表示顺承关系,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

释或说明。可译为“就是因为”

39. 40. 41. 42.

夫:<语气>表提挈语气。 而:<连>表示转折关系。却。

岂:qǐ <副>加强反诘语气。难道,怎么。 委:丢弃,放弃。

43. 44.

区区:<形>小,少。

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

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此处为修饰关系。

45. 46. 47. 48. 49. 50. 51.

当:抵挡,抵御。 彼:<代>他。

安得:<副>表示反诘。怎能。 折:折服,屈服。

通:<动>通达,指行无所阻。 而:<连>表示进层关系,而且。 偏:通“遍”。

译文: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丢弃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普遍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53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

68

62

63

64

65

66

67

57

58

59

60

61

56

52

54

55

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

69

二国委秦,而

70

四国休息于

71

内,以

72

古文观止之《六国论·苏辙》中的虚词与实词(89处注释)

六国论宋·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1.尝:表示已经过去,曾经。2.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世家,是《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56e1k7tt6vudb8bhn079ew80o9bl00sa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