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1.测量:所谓测量,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要素(基本条件):测量的量具、测量的单位、测量的参照点。 3.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4.量表的特点:
称名数据:不具有实在的数量意义,只是表明事物的类别或不同性质 顺序数据:是以所测属性的数量大小为基础进行的 等距量表:表示事物量的大小,而且具有相同的测量单位 比率量表:除了具有量的大小和相等单位外,还具有绝对的零点 5.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量上的规定性加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基础上,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而教育评价往往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1.1864年 法国 费舍《作业量表集》,作为教师以后评定学生各科成绩的参照标准
2.美国 桑代克于1904年出版《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教育统计方法及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它标志着以科学理论(包括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3.桑代克“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的,总存在与数量之中” 4.麦柯尔“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量”
5.法国的比纳等人在1905年创编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
第三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新课改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二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1.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的,在性质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单元测验。形成性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是借此获得教学过程中连续性的反馈
教育测量与评价测验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