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庆莉①ZHANG Qing-li;刘志龙①LIU Zhi-long;陈昱驰②CHEN Yu-chi 【摘 要】摘要:结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当前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落后的思维观念、不合理的高校考评制度、不通畅的信息交流以及不足的资金投入。为了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对策与建议: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科技产业化意识,制定相应配套的激励政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加大对高校科研的经费投入,建设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24(038)034 【总页数】2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与建议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课题:加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及对策研究(ZSLX202489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许多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都积极寻求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以组建技术市场、举办技术交易会、科技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因为环境、政策、机制、模式、应用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所占份额、效益均不理想。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学校也未能找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好办法,没有形成新型的科技产业。
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并及时将技术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形成产品化、规模化。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科研院所改制的力度,深入推进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交易市场、创新型企业试点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局面出现了重大变化。随着“科教兴国”、“211 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但高校虽然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产生大户,可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一直偏低。
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4 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统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还不够完善,使得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较少,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匮乏,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264 家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无法对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四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无法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技术研发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弱,承接企业科研能力不足,企业转化能力弱,科研资金短缺,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效果较差[2]。 高校除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外,还承载着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使命,高等教育、科技、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如何高校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的模式和路径,将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成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2.1 落后的思维观念
当前高校大部分研究都是先申报项目,随之开展研究工作,在一定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发表论文或者申报奖项。目前科学科技成果主流的表现形式为:论文、鉴定、获奖和专利。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只是传统单一的研究者角色,发表科研论文和专业书籍是科研工作的重心,大家已习惯于科研经费由政府拨款、科研成果由政府部门推广的传统模式,对所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则考虑不多。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在选择技术领域时更重视项目的学术水平和创新程度,基本忽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在市场中能否推广则不关心也不了解。和相关企业的沟通交流不多,成熟的科技成果在现实中难以得到有效地运用。
2.2 不合理的高校考评制度
国内现行的各高校考评制度,主要依据于科研成果的创新度、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职称评审更是按照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获奖证书的数量,科研项目的级别评定。这些制度和标准,让教师和科研人员只能把全身精力投入于课题的申报、论文的发表、成果奖项的申报上,没有时间跟进科研成果的后期开发和转化。高校科研成果数量虽年年大幅递增,但完善的、可应用于市场的科技成果却十分有限[3]。 2.3 不通畅的信息交流
高校与企业交流少,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高校在科研选题时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对企业的具体需求了解较少,科研人员在课题立项时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只从研究领域出发,闭门造车。反之,企业对高校的科技成果也很少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