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大阅读课程化建构
作者:王志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4年第7期
王志勇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相关文件要求和命题趋势表明,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考察,“得语文者得高考”,而只有“得阅读者才可得语文”。高考语文命题改革也进一步说明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中高考改革的实际,我们应主动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大阅读课程化实践。
一、缘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保证学生达到《课标》规定的4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同时保证阅读质量呢?我们的办法就是进行“语文大阅读课程化”实践。这样,“大阅读”才会有时间和制度的保证,才能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真正有了保证。
二、目的
(一)创建大阅读校本课程
通过本研究建立一整套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成熟、完整、高效的大阅读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我学区各中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并力求在本市甚至更大范围内推广。
(二)提升语文素养和成绩
通过大阅读课程化的实施,实现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的有机统一,使大阅读成为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进而使学生将来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和高考的语文命题改革。
三、课程化建构过程
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语文大阅读课程化的建构。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大阅读课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学生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的尴尬局面;
2.实现学生阅读数量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的有机统一,使学生通过大阅读课程真正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
3.使学生在“大阅读课程”中受到文本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感染,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陪伴学生一生且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指出,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等。因此,我们在选定大阅读书目时,既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同时还兼顾到书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体的多样化。
从阅读量上说,各年级每学期规定书目在10本以上,50——100万字。从阅读作品的文体上说,小学低年级以较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为大阅读教材(一年级阅读二年级课本,二年级阅读三、四年级课本);小学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兼顾科普和科幻作品;小学高年级阅读内容包括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歌散文作品、儿童版长篇文学名著、比较简单的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等;初中一年级阅读内容包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小学更深刻和复杂一些的童话、寓言和故事,较为易懂的成人诗歌散文作品,成人版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及较为简单的古文;初中二、三年级以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和一定数量的古文作品为主。从思想性艺术性上说,各年级阅读书目均选择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且艺术水平均较高的古今中外名作。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角度。根据学习能力把学生分为三类,三类学生可以分别完成规定书目的全部、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每天完成一定量较高年级课本的阅读。阅读要求:所有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和古诗词都能够背诵;识记读过课文上的所有生字(不要求会写);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尤其是低年级教材的插图)。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主要从每天完成一定量阅读和根据要求完成大阅读笔记两个方面落实大阅读。大阅读笔记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阅读计划。包括每本书完成的时间,每天阅读的页数,老师上引导课、指导课和交流课的具体时间等。第二部分,每天阅读笔记的内容,包括阅读时间,阅读页数,内容梗概,好词积累,佳句积累,主要人物特征简要分析(一至二人),本节感悟等七部分。第三部分,整本书感悟,内容包括阅读时间,整本书梗概,主要人物具体分析(最少三人,先进行性格特征概括,接着用具体事例说明),整本书感悟。第四部分,读后感。三、四、五、六、七、八、九年级写作字数分别为不低于300、400、500、600、700、800、900字。
2.教师角度。小学低年级,老师每周上两节大阅读指导课,指导和检查学生对规定内容的朗读、背诵、识字和看图说话情况。上指导课前,要求同桌和学习小组内分别对大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一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师从按规定内容和时间上好大阅读引导课、指导课和交流课这三种课型,和检查指导学生完成大阅读笔记这两个方面落实大阅读课程。
课型一,引导课。该课型是在学生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对该书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作者情况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大阅读笔记。具体步骤为:①介绍书目,引发兴趣。先让学生简单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情况(提前布置学生网上查询),然后老师可以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引发学生阅读兴趣。②出示笔记,逐项引导。a.出示每天的大阅读笔记需要完成的七项内容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这些要求统一阅读指定书目的某一部分内容(页数),然后自己完成大阅读笔记。阅读内容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完成。b.在学生完成大阅读笔记的七项主要内容后,逐项提问学生,在学生回答后,予以指导和纠正。也可以用逐项完成和指导的方式,即学生完成一项,教师提问指导一项。
课型二,指导课。指导课在每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进行,目的是检测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情况,进一步指导学生规范完成读书笔记。引导课去掉第一步——介绍书目、引发兴趣,只保留第二步——出示笔记,逐项引导,就是指导课。所不同的是,阅读内容学生已经提前完成,而且通过引导课也已经知道大阅读笔记怎么写,只是通过该环节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大阅读笔记的写作。
课型三,交流课。每本书阅读完成后连上两节交流课,目的是,通过第一节课的交流和引导深化学生对文本人物和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第二节课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第一节课的交流过程和指导课一样,不同之处:一是交流课是针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的,二是交流课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补充指导为辅。读后感的基本写法是,把整本书阅读笔记的内容直接连缀起来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老师或者学生有更好的角度来写读后感就更好了。
学生的大阅读笔记,教师每天都要浏览一遍,再从优、良、一般三种类型中各抽取一部分重点批阅,以便掌握整体情况和进行课上及个别指导。
3.时间安排。课内,大幅度压缩传统语文教材学习的校内课时量,把节省的课时用于“大阅读”课程。课外,大幅度压缩传统的机械重复的语文课外作业,把时间让于学生的课外大阅读。小学一、二年级课外只允许适量布置阅读作业,不允许有书写的作业。
(四)课程评价
通过考核评价督促和保证大阅读课程的有效实施。大阅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学期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考核学生,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生语文成绩,占到语文成绩的30%的权重,期末传统试题考试成绩占到70%的权重,即期末传统试题得满分100分,也只能按70分计入语文成绩。大阅读考核成绩也按30%的比重计入语文教师教学成绩。针对大阅读课程的完成情况对师生的双重考核,保证了大阅读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效果
(一)“大阅读”上升到“课程化”的高度,保证了大阅读的良好效果
语文大阅读的课程化,使我们把“语文大阅读”作为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真正的学校课程来落实,保证了大阅读的良好效果,使大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
1.大阅读课程注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万字,初中不低于260万字。我们的大阅读课程注重阅读量的积累,学生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海量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和信息渊博的现代人。大阅读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所有孩子阅读量远远超过《课标》规定的底线阅读量。
2.大阅读课程注重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只有精读才可以深入体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雕细刻之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学生要想每天顺利完成大阅读笔记,就要在泛读文本的同时精读某些篇章或者段落。这就实现了对学生精读能力培养。
(三)评价结果计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