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张玉利管理学第2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管理实践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悠久而普遍的管理实践

管 理 实 践

管理实践的由来 对管理的解释

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

从管理实践到管理工作职业化 管理工作职业化

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开展管理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 服务管理

管理工作的多元化趋势

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 知识管理

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的职责与素质要求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管理实践(见表 1-1) ★★★★★

表 1-1 管理实践

要点 具体内容 管理实践的由来 管理实践来自集体活动,来自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 ①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 对管理的解释 定义 管理工作 关键要素 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 ②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决策。 ③管理是通过别人并与别人一起工作,协调集体活动以 ④管理工作表现为由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 工作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⑤管理是变革与创新,是促使组织在动荡环境下得以生 存和发展的工具 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已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凭借计 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通过别人并与别人一起 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可以将管理理解 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便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的一门学问 共性特征的 便取得 1+1>2 的效果。

考点二:管理工作职业化 ★★★★

1.

管理职能(见表 1-2)

表 1-2 管理职能

要点 具体内容 ①决策。决策是做出决定,是组织活动开展的前提。 ②计划。主要任务是制定目标及目标实施途径。 职能 ③组织。把计划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必要途径。 ④领导。对员工施加影响,使其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 ⑤控制。保证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符合计划要求的活动 各职能间的联系 2 .

①各职能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②管理各职能通常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 ③各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环,且大循环中套着小循环 管理工作职业化(见表 1-3)

表 1-3 管理工作职业化

要点 具体内容 ①职业素养,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 ②专业技能,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 ③职业行为规范,指具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 ①意味着用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经验管理。 含义 意义

3.

②意味着管理工作要靠法治而非人治。 ③意味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见表 1-4)

表 1-4 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要点 具体内容 ①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学者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 律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基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 ②管理人员运用管理原则或以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实际 情况行事,就一定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好 ①体现在不同的管理方法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实施同样管 科学性 艺术性 理措施的结果却可能截然不同。 ②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随机应变,灵活且富于创新 ①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③不重视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科学将会是僵化的教条 两者联系 ②不注重科学性只强调艺术性,管理更多地表现为随意性。

4.

管理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见表 1-5)

表 1-5 管理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 具体内容 主要表现为: ①创新与变革能力; ②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驾驭全局的能力 与其他人能够一起有效开展工作的能 力,包括沟通、协作、激励、合作等 能够运用特定的程序、方法、技巧处理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念性技能 人际关系技能 技术性技能

考点三:管理工作的多元化趋势(见表 1-6) ★★

表 1-6 管理工作的多元化趋势

趋势 具体内容 不局限在服务行业和服务性企业,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 的企业也在大力强化服务功能 行为,是当今时代,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对知识资源及使用环境进行管理 服务管理 创业与中小 创业并不专指个体创建企业,而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 企业管理 知识管理

考点四:管理者的职责与素质要求(见表 1-7) ★★★★ 表 1-7 管理者的职责与素质要求

要点 具体内容 ①高层管理人员,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 分类 ②中层管理人员,指处于高层和基层之间层次的管理人员。 ③基层管理人员,指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 ①概念性技能,高层管理人员需更多掌握的技能,把全局意识、系统思想和创新精神渗透到决策过程中。 ②技术性技能,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与本单位工作内容相关的各种技术性技能。 ③人际关系技能,组织各层管理人员都应具备的技能 ①人际关系角色,包括:a.挂名首脑;b.联络者;c.领导者。 管理者的技能模型 角色 ②信息联系角色,包括:a.信息监听者;b.传播者;c.发言人。 ③决策角色,包括:a.企业家;b.故障处理者;c 资源分配者; d.谈判者 ①业务素质要求,包括:a.知识;b.经验;c.能力。 d.合作意识 素质要求 ②高层次素质要求,包括:a.事业心;b.责任心;c.热情服务;

1.2 课后习题详解

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唯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样理解的? 答.1:

(1)管理不存在唯一定义的原因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问题,就会产生管理 实践。管理实践来自集体活动,来自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管理实践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工作之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管理范畴的宽泛以及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产生的创新,使人们难以用十分精练的语言概括管理工作的全部内涵,所以不存在对管理的唯一定义。

(2)我对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已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凭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通过别人并与别人一起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可以将管理理解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便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的一门学问。

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2:(1)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计划。计划的任务主要是制定目标及目标实施途径(即计划方案)。计划工作主要包括:a.描述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如利润增长目标、市场份额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等。b.有效利用组织的资源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c.决定为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工作开始。

②组织。要把计划落实到行动中,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包括分工、构建部门、确定层次等级和协调等活动,其任务是构建一种工作关系网络,使组织成员在这样的网络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透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协调组织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顺利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③领导。有了计划,构建了合适的组织结构,聘用到了合适的人员之后,就需要开展领导工作了。领导是指

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对组织的目标作出贡献,其工作内容包括激励、采用合适的领导方式、沟通等。 ④控制。控制工作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进而保证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符合计划要求。

(2)管理各职能间的关系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是所有管理者都必须做的事情。管理职能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

①从管理职能在时间方面的逻辑关系来看,它们通常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即先决策、计划,继而组织, 然后领导,最后控制。对于一个新创建的企业往往更是如此。然而,这种前后的工作逻辑在实践中并不是绝对的, 没有哪个管理者是在周日做出决策,周一制定计划,周二开展组织工作,周三实施领导工作,周四采取控制活动。这些管理职能往往相互融合,同时进行。

②没有决策,组织成员就无法制定工作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无法制定工作计划。没有计划,便无法控制,没有控制,也就无法积累制定计划的经验,人们往往在进行控制工作的同时,又需要编制新的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改。没有组织架构,便无法实施领导,而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又有可能反过来对组织进行调整。管理过程是一个各职能活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且在大循环中套着小循环。

.3

区分管理工作与作业活动。

答:管理工作是独立于作业活动进行的又为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服务的活动。只有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工作与作业活动的区别:

管理工作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是“借力”,即管理者一般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去做。而

作业活动是自己完成,针对具体,强调自身,他人无法代替。

()1 ()2

管理工作是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监督、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并对他人工作负有最终责任。作业活动是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

.4

如何理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答: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 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工作首先要注重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大量的学者和实业家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管理人员如果运用这些原则或以管理理论为指导,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行事,就一定能够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变化的环境中,科学性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技术,更多地表现为遵守一种规范。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原则、程序是不可变的,而且越规范越好。如顾客服务、注重职工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科学决策等管理理念和方法已成为几乎所有优秀公司基本的经营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这些管理之道没有现代和永恒、东方和西方之分,它们是跨越国界的,不论在欧洲本土,还是在美洲、亚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它们都是也应该是一样如鱼得水的。

(2) 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人员在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的同时,还必须体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往往体现在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会产生同样良好的效果,实施同样管理措施的结果却可能截然不同。管理工作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工作,正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一位管理人员所说,要管理就要领导,要领导他人就需引导他人的情绪,使之接受某种看法并成为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不是艺术,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算作艺术了。管理工作的艺术性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随机应变,具有灵活性而且富于创新。

(3)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联系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不注重管理的科学性而只强调管理工作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将会更多地表现为随意性。不重视管理工作的艺术性,管理科学将会是僵化的教条。同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又体现为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讨论分析管理者的技能模型,并举例说明概念性、人际关系和技术性技能。答:.5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1) 概念性技能

概念性技能包含着一系列的能力,包括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想的能力、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能

够把一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能力,以及能够识别在某一个领域的决策对其他领域将产生何种影响的能力。简单地说,概念性技能主要表现为创新与变革能力、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

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全局性的决策。他们所作的决策影响范围更广、影响期限更长,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性技能,进而把全局意识、系统思想和创新精神渗透到决策过程中。由于他们并不经常性地从事具体的作业活动,所以并不需要全面地掌握完成各种作业活动所需具备的技术性技能。但是,他们也需要对技术性技能有基本的了解,否则就无法与他们所主管的组织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也就无法对他所管辖的业务范围内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对技术性技能一窍不通的人不能成为高层管理者,但那些在某一专业领域是专家而对其他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也绝对不会成为一名称职的最高管理人员。例如,医院的院长不应该是对医疗过程一窍不通的人,但如果他仅仅精于外科手术而不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那么他就不应该当院长,而应该在医生的职位上寻求发展。

(2) 技术性技能

技术性技能,是指能够运用特定的程序、方法、技巧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程度。例如,工程师、会计师、广告设计师、推销员等,就都掌握有其各相应领域的技术技能,所以被称为专业技术人员。

(3) 人际关系技能

指与其他人能够一起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并能够在他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能力。人际关系技能包括沟通、协作、激励、合作等。人际关系技能是组织各层管理人员都应具备的技能。因为不管是哪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在与上下左右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地共同完成组织的目标。

为什么说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6:(1)之所以说管理也是生产力,是由以下几个条件决定的:

①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劳动。管理原是和劳动浑然一体的,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使得管理者从生产劳动中脱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即使如此,管理依然要和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管理仍然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②管理能使物质要素变为现实生产力。西方 18 世纪的经济学家萨伊曾指出,从事管理专职的企业家是“把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的第四个生产要素”。说明只有加上管理这个要素,对这些物质要素进行优化组织、合理指导,方能形成一个现代社会的生产过程。如果“人”这个要素中包含着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者,那么,管理就是生产力中的一个要素,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③管理是一种系统生产力。管理面对的是系统的全部生产要素,研究的是如何在外部环境复杂而内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使有限的人财物、科技信息、时间空间得以有机的、优化高效的组合,目的是提高系统所有要素的使用质量和系统的整体效益。

④管理的质量直接制约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科学的管理能够通过合理的管理体制,规范的管理制度, 灵活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乘数效应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反之,管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主观盲目决策,其对资源的浪费及对再生产过程的破坏也是惊人的。

(2)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管理使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组织是由组织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的要素互相作用产生组织的整体功能。然而,仅仅有了组织要素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自独立的组织要素不会完成组织的目标,只有通过管理,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织才能正常地运行与活动。组织要素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在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②管理工作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现实生活

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亏损企业仅仅由于换了一个精明强干、善于管理的厂长,很快扭亏为盈。有些企业尽管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有些企业尽管物质技术条件较差,却能够凭借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其潜力,反而能更胜一筹,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有效地管理, 可以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有效地管理,会使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织因素各自功能的简单相加, 起到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相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效益、效率或速度的差别,这就是管理所产生的作用。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

管理[东南大学 2024 年研;东北大学 2024 年研]

答: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已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凭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通过与别人一起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①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②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决策。③管理是通过与别人一起工作,协调集体活动以便取得 1+1>2 的效果。④管理工作表现为由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工作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⑤ 管理是变革与创新,是促使组织在动荡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2.

管理职能[大连理工 2024 年研]

答: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或发挥的各种作用。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被归类到一些主要的管理职能中,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①计划。计划的任务主要是制定目标及目标实施途径(即计划方案)。具体来说,计划工作主要包括:a.描述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如利润增长目标、市场份额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等。b.有效利用组织的资源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c.决定为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工作开始。②组织。再好的计划方案也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有意义。要把计划落实到行动中,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包括分工、构建部门、确定层次等级和协调等活动,其任务是构建一种工作关系网络,使组织成员在这样的网络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协调组织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顺利地实现组织的目标。③领导。有了计划,构建了合适的组织结构,聘用到了合适的人员之后,就需要开展领导工作了。有人把领导叫做指导,但不管怎么叫,都是指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对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领导的工作内容包括激励、采用合适的领导方式、沟通等。④控制。控制工作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进而保证实际工作进展情况符合计划要求。

人际技能[华科 2024 年研]

答:人际技能,是指与他人及团队良好合作的能力,包括管理者自己单独或在团队中与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由于管理者直接与人打交道,因此这些技能对所有层级的管理者同等重要。拥有良好的人际技能的管理者不仅知道如

3.

何与员工沟通,他们还善于激励、领导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并且获得员工的信任, 因而,他们往往能够从他们的员工那里获得最大产出。

二、简答题

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它与管理者所处的层次有何关系?[北京地大 2024 年研] 答.1:(1)管理层次的含义:

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务等级。管理层次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概念。一般说来,组织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就需要越多的层次。但层次越多, 对组织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层次过多,不但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加协调的困难,而且浪费时间、精力和经费,造成机构臃肿,组织反应缓慢。

(2) 管理人员按层次分为:

①高层管理人员,即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②中层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 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

③基层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

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

(3) 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①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②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③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即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从图 1-2 可以看出,管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随管理者在组织中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 技术技能最为重要,人际技能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概念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弱。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技术技能则相对无足轻重。尤其在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可以充分借助其下属人员的技术技能,因而对其自身的技术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小企业中,即使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图 1-2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

.2

说明管理者的层次分类及他们在管理职能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厦门大学 2007 年研]

答: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层级,可以将企业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任何层次的

管理人员都需要从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但他们在管理职能实践上的重点、依据的信息、对组织的影响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图 1-3 从时间的角度描述了这种差异。

图 1-3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执行不同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时间

(1) 高层管理人员。这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

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所以高层管理人员在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上花的时间要比中、基层管理人员多。

(2) 中层管理人员。这是指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

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政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更注意日常管理事务,所以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进行领导和组织工作。

(3) 基层管理人员,又称第一线管理人员。这是指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管辖的仅仅是作 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其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 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所以,基层管理者的时间主要花在领导作业人员上,而在计划、组织、控制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少。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内容和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别。不管哪个层次的管理人员都需要从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但他们在管理职能实践上的重点、依据的信息、对组织的影响程度等都存在着差异。

第二章 管理理论与管理学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从管理实践到系统的管理理论 管 理 理 论 与 管 理 学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古代的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实践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特征

权变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常用方法 案例方法 试验模拟方法 比较管理学方法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见表 2-1) ★★

表 2-1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具体内容 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管理 实践中人的问题 哈罗德·孔茨教授提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比较研究,主要包括: ①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②集中讨论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③深入讨论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强调公司再造、组织再造、再思考、再设计等的管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从工作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 20 世纪 20 年代 二战之后 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

考点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征(见表 2-2) ★

表 2-2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要点 具体内容 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共性的、基础性问题。其共性表现在: ①要开展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各项管理职能工作。 ②都必须做好人员激励工作。 ③都要坚持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 ①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研究对象 特征 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或称交叉科学。 ③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考点三: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常用方法(见表 2-3) ★★

表 2-3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 具体内容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管理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必须注重权变的方法 管理工作所要处理的都是系统中的问题,管理者 应运用系统观点来处理问题 从整体或局部对在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或失败进 行深入个案剖析,进而发现可借鉴的规律和原则 在管理实践中比较常见的试验方法有: ①对比试验;②可行性试验;③模拟试验 分析不同体制、不同国家在经济、文化、工业上的遍适用于先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规律 权变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 案例方法 试验模拟方法 比较管理学方法 差异对管理的影响,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普

2.2 课后习题详解

1. 由于管理理论体系比较庞杂,人们往往按照不同的思路梳理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按照时间

的先后顺序梳理的做法比较常见,这样做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管理理论体系比较庞杂,因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的做法比较常见。

(1) 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将管理理论体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

这一阶段管理理论主要从工作(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工作)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旨在寻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基本的管理运行原则。

②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

这一阶段管理理论的重点是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管理实践中人的问题。通过对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③二战之后形成的管理理论丛林

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繁荣。哈罗德·孔茨教授最早提出了管理丛林的概念,孔茨教授把各种管理理论和学说归纳为 11 个学派,分别是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

④20 世纪 80 年代的管理比较研究

这一时期的全球性管理畅销著作倡导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一时期的比较研究还集中讨论了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⑤20 世纪 90 年代的管理反思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管理学界强调公司再造、组织再造、再思考、再设计等。面对着环境的巨大变化, 管理学界更加突出信息社会、全球化和企业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家精神已经突破管理教育项目的层次,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核心主题。

(2)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梳理的优缺点

①优点:可以让读者很容易了解不同时间段管理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发展历程,尤其适合于初学者。由于按时间顺序依次举列管理理论,可以更为详细地介绍每一种理论。

②缺点:以时间为轴罗列管理理论使读者很难对各个理论进行比较,同时由于按时间为序排列出较多的理论, 易使读者理不清脉络,很难在宏观上对管理理论进行把握。

2. 为什么会产生孔茨教授所说的管理丛林现象?

答:(1)管理丛林现象的提出

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繁荣。哈罗德·孔茨教授最早提出了管理丛林的概念,孔茨教授把各种管理理论和学说归纳为 11 个学派,分别是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

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角色学派和经营管理学派。

(2)产生孔茨教授所说的管理丛林现象的原因如下:

①现代管理理论在其形成时期的确是缺少学术性的论著。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学术机构的论著犹如雨后春笋,完全能够弥补以前的不足而有余,并形成了一片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丛林。

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人们试图揭示可用于指导各种管理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并寻求对原有理论观点的创新。尽管孔茨教授呼吁解决管理丛林问题,但实际上管理丛林现象并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蔓延,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

3. 管理学为什么说是一门不精确的学问?

答:管理学所具有的特征,使其到目前为止仍是一门不精确的学问。 (1) 管理学的特征:

①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软科学包括管理科学、系统学、科学学、预测科学和科学技术论等学科,管理学是最早出现的一门软科学。

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或称交叉科学。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科学、数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管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

③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 运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来管理这个转化过程,并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管理理论来自实践,经过归纳和提炼上升为一般理论,进一步指导管理实践。为了提高管理科学的准

确性,但无法开展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同时,管理人员要处理的许多变量极其复杂,无法全部量化处理,因此也就无法找到绝对正确或最优的结论。

4. 请论证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互动关系。

答: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互动关系表现:

(1) 管理学及管理理论都是在长期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得以改进的。

18 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产生了工厂和企业,企业管理实践开始了。以研究企业管理理论为主、对其他各种类型的组织同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学,产生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20 世纪初,工程师泰勒对前人管理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实业家法约尔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管理工作的内涵及应该坚持的原则,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构建了基本的框架体系。

(2) 管理理论揭示管理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给予实践活动以指导。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人们试图揭示可用于指导各种管理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并寻求对原有理论观点的创新。

5. 管理和经营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答:管理和经营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以下的区别:

(1) 经营是市场功,管理是内功,要外抓市场,内抓企业。

(2) 具体内容不同:经营指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管理指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管理。 (3) 搞好两者的关键和重点不同:经营以市场为纲,管理以人为本。

(4) 产生根源不同: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上百年的历史;管理是计划经济时期就有的、集体劳动的

产物,从原始社会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5) 在学科上,管理包容经营;在企业内,经营包括管理。 (6) 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天天在变;管理不能天天变,相对稳定。

(7) 经营是保密的,不能照般,更趋向艺术;管理有模式,不保密,可以买得到,更趋向科学。 (8) 经营是经济法人、企业家要考虑的;管理是一切组织共有的。

(9) 经营解决的是方向、战略、市场、效益问题;管理解决次序、纪律、积极性、效率(人、财、物)问

题。

(10) 经营研究市场,是为了创造利润、赚钱(开源)。管理研究降低成本,属于省钱(节流)。 (11) 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在经营上,方向性错误绝对不能犯。在管理上,犯错是局部问题。

张玉利管理学第2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章管理实践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悠久而普遍的管理实践管理实践管理实践的由来对管理的解释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从管理实践到管理工作职业化管理工作职业化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开展管理工作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kmm3dpxp68ub00wtu64vbt01gdv9005g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