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复习提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8 世纪中期,佩格莱西的作品《女仆做夫人》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格鲁克开始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 18 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具体措施为: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 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 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的贡献主要有,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 自然界的美为主旨;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 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歌剧:

巴洛克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一种严肃庄重的歌剧。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题材高尚,采用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写作。那不勒斯乐派对正歌剧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歌剧的特点有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使用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由乐队伴奏);使用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代表人物有A·斯卡拉蒂、亨德尔、莫扎特。代表作品有A·斯卡拉蒂的《格里塞达尔》、亨德尔的《奥兰多》等。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里赫特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海顿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继里赫特、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家之后,贝多芬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巅峰,他虽然只作有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数量远不及海顿(84 首)和莫扎特(23 首)等人,但是这十六部作品中都体现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代表作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代表作品有莫扎特的C大调第19号《不和谐音》、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1-6号,作品18等等。 古典奏鸣曲: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一种器乐题材,定型于18世纪中期。主要是羽管键琴或钢琴作品。最初由巴洛克时期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发展古典主义时期成熟。形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快板-慢速乐章-快板终曲。在前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C.P.E巴赫为代表,为古典奏鸣曲定型做出巨大贡献。而后海顿、莫扎特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形式。最后由贝多芬革新了古典奏鸣曲也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代表作品有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 古典协奏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一种器乐题材,来源于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古典主义初期键盘协奏曲开始兴盛,以 C.P.E.巴赫和J.C.巴赫等人的作品为代表。这时期协奏曲一般带有“华丽风格”的印记。

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第和巴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 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50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快板-慢板-急板)。其中莫扎特、贝多芬的协奏曲都有较高成绩,代表作品有莫扎特的17首协奏曲及贝多芬的5部协奏曲。 古典交响曲: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

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 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 18 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 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

代表作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代表作品有海顿的“巴黎”交响曲、“伦敦”交响曲、莫扎特的41部交响作品、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等等。 奏鸣曲式:

一种大型器乐音乐结构,定型于18世纪上半叶。由呈示部包含在调性和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部和副部,它们是全曲的核心主题;展开部发展呈示部出现过的主题,调性频繁转移,极大地造就戏剧紧张度;再现部重现呈示部主题,但所有主题全部统一在主调上,形成音乐戏剧的完满解决。通常用在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常为快板。 《费加罗的婚礼》: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莫扎特根据博马舍得作品而作的四幕喜歌剧。1786年上演于维也纳。讲述了仆人费加罗和未婚夫挫败伯爵的阴谋的故事。是一部讽刺之作,抨击贵族阶级的特权。这部作品中重唱占重要地位,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对推动戏剧的发展和加强喜剧效果起到重要重要作用。 《魔笛》: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莫扎特根据席卡内德台本所编的两幕歌唱剧,1791年首演于维也纳。讲述了王子曲营救公主,最后二人成眷属的故事。这部剧影射了当时的奥地利时局,在音乐风格上成功融合了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德奥歌唱剧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古典歌剧作品。 《英雄交响曲》: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贝多芬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原题献给拿破仑,拿破仑称帝后重新命名。交响曲四乐章同意构思,确立了交响曲中史无前例的英雄性构思,第一乐章描写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的独创,第三乐章为诙谐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的终曲。全曲宏伟壮丽,是交响曲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贝多芬创作的第五交响曲,构建在四音的“命运动机”之上,作为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命运动机”在各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申中开展,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痛苦绝望情绪后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决不被

它征服”。命运交响曲延续了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神,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了顶峰。 《田园交响曲》: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贝多芬创作的第六交响曲。作曲家意欲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亲自为每一乐章加上文字说明:1.到达乡村时唤起的愉快感受2.溪边景色3.乡民欢乐的机会4.雷电暴风雨5.牧歌-暴风雨后愉快和感激的心情。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 《合唱交响曲》: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晚年唯一的交响曲作品。构思宏大,手法新颖,独创性地在纯器乐的交响曲中加入合唱,以德国诗人习勒的诗作《欢乐颂》作歌词,表达了作曲家对人类和平友爱欢乐境界的追求。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复习提纲

18世纪中期,佩格莱西的作品《女仆做夫人》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格鲁克开始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jaj3v5t98uhsm07tfq670et7c1ze0174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