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与国民道德素质的滑坡,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2014年3月,教育部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通知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而在大学阶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部则明确提出了推广使用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教育部的这一通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复苏的希望,这对于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而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工作便成为了当下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迫切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选择的该门课程教材有:张岂之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该教材为普通高
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张岱年、方克立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该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朱筱新、钟祖荣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该教材为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而就这些教材的结构内容来看,其布局大体都是以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如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绪论、结束语与十二个章节,其提纲内容为:“绪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第五章 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第六章 文化的摇篮――中国古代学校”“第七章 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第八章 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第九章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第十章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第十一章 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十二章 传统文化遇到挑战”“结束语 21世纪与中国传统文化”。从以上篇章结构来看,该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主要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的方式,而这也是目前多数教材所采用的编写方式。当然,这些教材的纲目也成为了教师教授方式的一个指挥棒。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师试图在32节或稍多一点的课时里面面俱到地介绍相关知识也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概述性的教学方式却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教学目
标就是增进民族自豪感、提升国民素质。但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的着眼点还只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如果按照这一导向,又很容易使整个教学活动流于说教,教学内容则走向空泛枯燥。而作为受教者的学生也会感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为了掌握知识,与自己的修养无关。学生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教学便起到了事与愿违的相反作用,反而会拉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从身边说起,即从我们所置身的生活坏境说起。而要做到这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奥义。现以嘉兴为例进行说明。嘉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嘉兴是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兴盛地。嘉兴的寺院宫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众多,有所谓“七塔八寺”之说,其中较有名气的有精严寺、楞严寺、血印寺、觉海寺、能仁寺、石佛寺、金明寺、大小曹王庙、茶禅寺、真如寺、东塔寺、清凉禅院、三塔、壕股塔等。这些塔寺皆是嘉兴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学子踏春游玩之地。而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一章内容时便可以结合嘉兴的佛道文化来讲。具体而言,可以将嘉兴这些著名的塔寺作为讲解的对象,以这些塔寺作为载体讲解嘉兴的佛道文化,进而扩展到对中国佛道文化的讲解。我
们认为,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看似抽象的佛道二教文化有一些具体深入的了解。再如: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两个章节,这些知识也可以结合嘉兴的地方文化来进行教授。“端午节”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而嘉兴也因“五芳斋”粽子而闻名全国。为了推进“五芳斋”产业的发展,嘉兴市政府十分重视“端午节”民俗节日。每年端午前后,嘉兴市政府都会开展隆重的节庆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比赛、祭龙活动等,这些民俗活动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端午文化的悠久历史。而结合到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地方民俗活动,如布置一些采访任务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庆活动进行讲解。比如可以将“五芳斋”粽子作为介绍的对象,通过挖掘粽子形成的根源,让学生了解嘉兴古老的马家浜稻作文化;通过追溯“五芳斋”粽子形状与包装样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嘉兴上古时期的祭祀风俗;通过分析“五芳斋”粽子产业的发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嘉兴传统民俗在现代的生存状况等等。再如:张岂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一章,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嘉兴的建筑文化来讲解。如嘉兴的月河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清末明初建筑的特色与风貌,乃是江南民居建筑的典范,而嘉兴的另一古街――梅湾街,则不仅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也是江南大族民居建筑的典范。这些地方也是学生时常驻足游玩之
地。因而,结合这些民居建筑来讲解,学生便会对中国的建筑文化产生最为亲近直观的感受,也会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浸沐于中国传统文化。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讲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也会给授课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本人知识储备的丰富与否。也就是说,要有效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授课教师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全面的把握,还要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内容流于空泛。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能够结合地域文化,做到深入浅出、浅入深出,该门课程应该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