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水质净化方法
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
水体中鱼类生活的环境,水质的好坏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采取注水、增氧、合理施肥、施放生石灰等措施,对改善池塘的水质环境,增加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做个介绍。
如何改善鱼塘水质
水质是衡量鱼虾养得好坏的一种指标,许多有经验的养殖户通过水质的好坏就可以判断鱼虾的情况,是否得病或者能否泛塘等。而净化水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注水、使用增氧机、施生石灰)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使用水质调节剂:EM原液。EM菌内含多种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分解各种有害物质。当水质过肥、浑浊、透明度低时,施用适量使用EM菌液,可以保持水质澄清,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和预防鱼病的发生。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EM菌原液还可以给鱼虾带来丰富的天然食物。
EM菌液中的功能微生物可以分解水草、残余饲料、粪便垃圾等,形成鱼虾所需的养分,供其食用。施用EM菌原液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池水呈现绿色或褐绿色,效果十分理想。
EM菌液渗入水体后,其群体作用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整养殖生态环境,增加水中溶氧量(氧气),促进养殖生态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EM菌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氨及氨基酸兼有反硝化作用中去除水中的亚硝酸铵,因而能使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得到净化,改善水质,减少鱼病。
有益菌群具体功效有:
1、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消除污染物,净化环境。
2、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水面浮游动物、有益藻类增多,特别是红虫不断增多至布满水面。
3、稳定和改善水质,水体颜色清爽,不臭不腐,无硫化氢、氨气等异味,能见度在25-50cm的时间长且较稳定,换水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
4、鱼虾粪、池底杂质和下脚料不会变成淤泥而呈散沙状。
5、促进生长,增重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同等环境下,使用EM生态益生菌原液后,可提前上市,平均亩产提高20%-35%,产卵量增加,产卵时间延长。且孵化率较好;饵料不臭,改善养殖环境。
EM菌液平均亩产提高20%-35%,产卵量增加25%,产卵时间延长。有的试验表明,常温新鳖池用EM菌液后,产卵时间延长近70天,且孵化率较好,饵料不臭,改善了养殖环境。
改善鱼塘水质技术
鱼类生活在水中,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它的生活和生长情况都是通过水体环境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各种养殖措施也都通过水环境而作用于鱼体。根据鱼类对各种环境的要求,人为地调节的控制池塘水质,是池塘养鱼日常管理中难度大的一个问题。如何改善养鱼池塘水质,保持鱼类良好的生活环境,笔者认为,必须掌握以下两个方面。
1、掌握辨别池塘水质好坏的方法
从直观上,水质往往用水色和透明度来表示。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和其它物质的一个综合反映,是质的表现,而透明度是量的表现。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辨别养鱼水质的好坏,可以用仪器化验测定,也可以用直感经验。直感经验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判断:
1.1看水色。池塘施用肥料的性质决定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施用化肥池塘水呈蓝绿色,施用大草呈酱紫色,施用鸡鸭粪呈黄绿色,等等。一般而言,肥水性水色为两类:一类呈油绿色,一类是呈茶褐色。这两类都有大量鱼类易消化的浮游动植物。
1.2看水色变化。水色变化是水质活的标志,分日变化和月变化两种。一般容易消化的浮游动植物大多能自由运动,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浓,因上午的阳光较弱,下午较强。此外,十天半月水色浓淡交替出现,说明一种藻类占优势之后,另一种藻类优势种就接着出现,不断更新,池塘物质循环快。
1.3看是否有水华。水华,就是由于某种浮游生物在水中大量繁殖形成云彩状的颜色。产生水华的池塘,水质肥,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数量多,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占优势,这种水质对鲢鳙鱼的生长很有利。但是它溶氧条件差,遇到天气突变,阴雨连绵,高温季节时容易使得鱼缺氧浮头,藻类本身也大量呼吸氧气,供不应求就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池塘水水色转清发臭,严重时就产生泛塘事故,因此因根据水色变化特点和天气情况,控制投饵施肥量,及时增氧换水,将水华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1.4看池塘下风处的油膜。有些藻类不一形成水华,或因天气的原因不已观察。那么根据下风处油膜的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水质的好坏。一般肥水池塘下风处油膜多、性粘、发泡并有日变化,下午比上午多,上午呈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带绿色,俗称早红夜绿。
1.5看透明度。池塘水透明度的大小,可以大致反映出浮游生物的多少和水质的肥瘦。各种养殖鱼类因食性和生活习性不同,对水质的透明度要求不同。一般精养池塘的透明度控制在25~30cm为宜。
综上所述,养鱼理想的池塘水是呈油绿色或茶褐色,水色浓而不深,透明度适中,水色日变化明显,水面上有一层油膜,往往有\早红夜绿\的变化。这样的池塘水,浮游生物多,溶氧充足,即保证鱼类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又有丰富的天然饵料。
2、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措施
影响池塘水质的理化和生物因素很多,调节水质的措施也千差万别。从人为的控制上,应注意几个方面:
2.1采取各种途径,改善池塘水溶氧。
池塘水的溶氧对鱼类的摄食强度、能量代谢、饵料系数都具有直接影响。池塘水氧的饱和度在以上时,鱼类摄食旺盛,新陈代谢快。池塘水溶氧状况,相当程度地反映了池塘养鱼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溶氧是池塘水质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池塘溶氧分布不均匀,又变化多端,它同日照强弱、温度高低、水质浓淡、鱼类摄食、排泄物多少、塘泥的厚度、有机物的分解等多种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多变的动态结构,但万变不离其宗,造氧和耗氧的对立双方,总是依着一定的条件朝着对立面转化。因此,要改善池塘的溶氧条件,应从改变溶氧分布不均匀入手,利用晴天上层水域产生的过饱和氧气,相应降低下层水域的耗氧因子,从而提高整个池塘水体的溶氧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池塘溶氧:
①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晴天中午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中午开机时间短,施肥、天气炎热或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则短或不开。通过合理使用增氧机,将上层高溶氧的池水送到下层,及时偿还氧债。
②每隔10天左右,在晴天的中午翻动一次底泥,每次翻动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2,这样可以将氧债高的塘泥和底层水送到表层高溶氧水中,促使携带氧债的还原物迅速氧化分解。同时,也改善了池泥中的溶氧条件,减低塘泥上层积累的氧债,也可将塘泥直接吸喷到池梗上作为青饲料的肥料。
③追施有机肥应发酵腐熟,并在晴天中午以泼洒的方式进行,促使肥料内大量中间产物迅速氧化。
④利用排灌设施,及时加注新水。
2.2增施磷肥,调节池水的氮磷比。
在6-10月的高温季节,精养鱼池由于大量投饵,鱼类及其他生物的排泄物增多,池水中有机耗氧量增大,其氮源一般是绰绰有余的,倘若再施耗氧量大的有机肥,不仅浪费肥料,而且造成耗氧过高,恶化水质。因此在高温季节施用磷肥,对增加水中的磷酸盐含量,调节氮磷比,促进藻类生长,提高池塘生产力有重要作用。
2.3增施生石灰,调节水中酸碱度。
池水的酸碱度主要取决于游离CO2和碳酸盐的比例,一般CO2越多,PH值越低,CO2越少,含氧量高,PH值增加,水中的腐殖质酸等也影响到PH的变化,PH值对水质、水生
生物和鱼类有重要影响。养鱼池水的适PH值为7.5-8.5.PH值过高、过低对养鱼都不利。由于精养池大量投饵、施肥,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加之池塘淤泥过多等原因,使游离CO2含量过高,往往造成池水偏酸,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结果:
一是光合作用不强,细菌、藻类、浮游动物发育受到抑制;
二是硝化过程受到抑制,有机物分解缓慢,物质循环变弱;
三是鱼的血液中PH值下降消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使血液中的氧的分压变小,即使在溶氧量很高的水体中,鱼类仍然出现浮头现象;
四是鱼类活动量不大,畏缩、耗氧下降、新陈代谢急剧低落,饵料虽丰而摄食少、消化差、生长受阻;
五是使铁及水中的悬浮杂质对鱼类产生有害作用。
因此,可通过施用生石灰加以改善。其用量是:每亩水面、水深1.5m至2m,每次可全池泼洒生石灰15-20kg,在鱼类生长旺季,每半个月至20天泼洒一次。
水体中鱼类生活的环境,水质的好坏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采取注水、增氧、合理施肥、施放生石灰等措施,对改善池塘的水质环境,增加养殖鱼类的单位面积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是对如何改善鱼塘水质,改善鱼塘水质技术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