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树下空间与人行为模式和活动心理的关系探究——以广州花城广场为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树下空间与人行为模式和活动心理的关系探究——以广州花

城广场为例

摘要:树下空间是植物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之一,是依附植物本身存在的并为人提供一定的活动可能的空间形式。城市树下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发生的重要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多种多样的公共生活和日常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一个城市生活最直接和最生动的感知来自于城市环境中的树下空间。

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POE方法进行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围绕“树下空间与人行为模式与活动心理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系统地研究树下空间这一类公共空间的空间特性,并初步提出一些相关设计原则。

关键词:植物景观;树下空间;公共活动;行为模式;心理需求 一、研究背景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可谓突飞猛进,中国城市化和人口的增长态势将持续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由于城市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生活节奏的愈来愈快,人们互相交流和活动的机会不再像过去那么频繁,但是城市市民对于公共生活质量的诉求却并未降低,他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公共生活来满足他们的日常人际交往,让生活更具有人情味。无论是老城的街道里弄老人围在树下打牌下棋,还是新城的中心广场中白领三五结伴在树下用餐休息,树下空间都能聚集很旺的人气。城市的树下空间演绎着民生百态,记录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简单的空间构成却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可能,成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公共活动空间。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中的树下空间成为人们选择进行室外公共活动的最简单、最直接以及最重要的场所。 二、基础研究 1.树下空间

树下空间是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树木为存在依托的非建筑用地空间。由植物树冠作为覆盖面或侧立面与场地基面形成,能独立或与其他设计要素一起构成的,为人提供一定场地使用功能或活动可能的空间。 2.树下空间的构成要素 (1)植物要素 ①形态

树木的形态是指树木的树枝、树干、生长方向、树叶数量等因素的整体外观表象。通常树木形态的基本类型可分为: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伞形、水平展开形、自然形和不规则形(陈有民,1999;诺曼?K?布思,1989)。(图1)

图1 树木的形态

资料来源:荆其敏,张丽安.《城市绿化空间赏析》

树木的形态对于树下空间的设计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的树木形态对于塑造树下空间的艺术感染力和空间氛围有不同的效果。 ②质感

树木的质感是指单株植物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它受植物叶片的大小、枝条的长短、树皮的外形、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以及观赏植物的距离

等等因素影响(诺曼?K?布思,1989)。

树木的质感可以描述为粗糙和细腻、重质和轻质、厚和薄、密和疏等。根据树木自然质地以及予以人的不同感受,可大致分为三类:粗质型、中粗型及细质型(王淑芬等,1995;胡江等,2004)。粗质型的树木组合的树下空间具有减小空间尺度的倾向,而细质型的树木可以使空间扩大。观察距离以及移动速度也关系着质感的强弱,质感还与材料的不同搭配有关。 ③色彩

树木自身的色彩能够影响树下空间设计的多样性、统一性以及空间表现的氛围和感受。暖色调可以使空间距离变短、尺度缩小,而冷色调能增大空间的尺度感。树木的色彩相互配合协调,在设计中可以起到强调空间的尺度和形态的作用。 ④季相

树下空间区别于建筑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自然生命体征,即体现在“时间”的变化上。树下空间的围合常常会因季相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夏季枝繁叶茂、空间封闭,秋季落叶纷纷、空间通透。利用树木的季相变化特征可以使树下空间的设计更具有丰富性。 (2)空间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树下空间表达的是一个微缩的城市意象,它也具有相似的空间要素特性。 ①方向

树下空间的方向性既是运动的导向性,也是视线的导向性。线性方向上连续的树下空间可以营造出方向感强烈的廊道空间,环抱围合的树下空间可以营造出集中聚焦的向心空间,孤植大树的树下空间则具有明显的由中心向四周的发散性和辐射性。 ②边界

树下空间用林冠来表现边界,它可以围合或分隔出不同的空间。林冠线和林缘线的高低错落、进退起伏,可以营造出不同大小、景深和气氛的空间。 ③节点

节点可以是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也可以是某个区域的中心或焦点。节点往往具有连接和集中两种特征。树下空间自身可以成为某个大的空间环境中的节点空间;也可以通过其构成要素的组织排列,形成内部空间中的节点。 ④意境

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有限的目及所至,更大的空间来自于人们对其的想象和延伸。树下空间传达的意境往往基于文化意义和生态意义,通过具体的配置手法得以体现,并综合运用色、声、香、味、触一切的感观因素来获得意境美。 (3)行为要素

城市环境中的树下空间其本质而言就是为城市公共活动所服务的,所以它应当关注人的活动行为,促发积极的活动行为发生。树下空间发生的活动行为往往是最基本的公共活动行为,但同样也是各式各样,这就要求树下空间的设计具有连续性、趣味性、可达性以及生活性。

动态与静态的行为活动对树下空间的设计要求也不同,动态行为(步行、车行等)要求树下空间连续延伸,视线通透开阔,方向感清晰明确,具有明显的引导性;而静态行为(观赏、聊天、休息等)则要求树下空间独立安静,冠大荫浓,围和感强,适宜休憩。

3.树下空间的三个构成面

树下空间一般都是由基面、垂直面以及覆盖面三个构成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实际存在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 (1)基面

树下空间的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的暗示,景观设计中最常见的基面材料为硬质铺装及草、地被植物。基面通过不同质感、不同纹理的铺装组合,或种植不同种类、不同高度的植被,来明确这个区域平面的范围;基面在高度上的界限是模糊的,并不阻挡视线,所以形成的空间是虚空间。 (2)垂直面

树下空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垂直面,它的形成主要受限于上下两个平面,所以垂直面可以是树木自身的树干,也可以是其他低矮灌木或者人工构筑物。因此树干的大小、种植的疏密和形式、与其他元素的组合布置等都会影响垂直面的效果,进而影响树下空间的开敞度。 (3)覆盖面

树下空间的覆盖面是其构成的最重要的要素,相对于基面和垂直面,对于限定空间起到更明显的作用。树下空间的覆盖面通常是由树木分枝点高于人身高之上的枝叶所形成的,即H≥1.8m~2.0m(诺曼?K?布思,1989),限制了树下空间在竖向上的范围。覆盖面的特征表象与树木的枝叶密度、分枝点高度以及种植形式等密切相关。常绿树枝叶越浓密、体积越大,其树下空间围合感就越强烈;落叶树的树下空间封闭度则随着季节而变化,夏季形成完整的空间闭合度,秋季则由树木的枝干暗示空间的范围,空间更加空旷、通透,也易引发人产生无限的审美意境。

4.树下空间的类型

树下空间的形态是由树木这个实体构筑形成的,因此树木的种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树下空间的形式。根据树木的种植构成方式的划分,将树下空间类型分类如下:

(1)孤植树下空间

孤植是指用单株树木(通常为乔木)独立配置成景。孤植树作为空间的构图主景,树下空间形象单一,中心感明确,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此类树下空间在功能上以观赏或休憩为主,具有良好的遮阴效果,常用于广场、大草坪及湖滨等绿地空间。(图2-a) (2)对植树下空间

对植是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或均衡配置两株或两组植物景观。对植树可用作配景或夹景,来烘托出主景。此类树下空间具有增强前后景观层次和纵深感的作用,常用于建筑物或庭院入口两侧等绿地空间,停留感较弱。(图2-b) (3)列植树下空间

列植是指按一定的间距沿直线或曲线方向线性排列种植形成植物景观。列植树下空间比较整齐有序,空间特征明显,引人注目;此类空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人易被空间引导活动,停留感较弱,常用于道路两侧的绿地空间。(图2-c) (4)丛植树下空间

丛植是指多株树木呈不规则的近距离组合种植,形成一定整体效果的植物群落景观效果。丛植树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各自的形态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围合感和向心性,停留感强烈,易于吸引多人参与的活动行为发生。(图2-d)

树下空间与人行为模式和活动心理的关系探究——以广州花城广场为例

树下空间与人行为模式和活动心理的关系探究——以广州花城广场为例摘要:树下空间是植物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之一,是依附植物本身存在的并为人提供一定的活动可能的空间形式。城市树下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发生的重要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多种多样的公共生活和日常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一个城市生活最直接和最生动的感知来自于城市环境中的树下空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11g69ogh2nsft0iuth97tl37kv1k00rg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