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 [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编制说明]
海关总署
按协调编码制度( HS )分类,分为 HS4 位编码指数和 HS2 位编码指数;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两大项及下一级子项分别计算其指数;按广义经济分类( BEC ),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投资品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农林业、采掘业、制造业等。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缩写 HS ,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 CCCN )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2002 年版《协调制度》有 22 类 99 章。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例如,活动物在第 1 章,动物生皮和皮革在第 41 章,而皮鞋在第 64 章。章内和品目内也同样按此排序。我国从 1992 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实际情况,在《协调制度》原 6 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 7 位和第 8 位编码,以便计税、统计及贸易管理。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缩写 SITC) , 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国
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 , 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 SITC 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 SITC 第 3 版采用 5 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 10 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大类下依次分为 67 章、 261 组、 1033 个目和 3118 个基本编号。
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 (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 缩写 BEC), 是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 BEC 是为按照商品大的经济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通过 BEC 分类,可以把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编制的贸易数据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框架下按最终用途划分的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把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等其他基本经济统计结合起来用于对国别经济、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进行分析。 BEC 分类采用 3 位数编码结构。第三次修订本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 7 大类:食品和饮料、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资本货物 ( 运输设备除外 ) 及其零附件、运
输设备及其零附件、其他消费品、未列名货品。 7 大类分为 19 个基本类。 19 个基本类按最终用途汇总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个门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 GB/T4754 )是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订的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类标准,分为 20 个门类, 95 个大类, 396 个中类, 913 个小类。
前 言
对外贸易指数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价值、价格和数量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统计指标。宏观上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和工具,是国家掌控市场价格的重要工具,是深层次的经济决策信息;微观上它是行业、企业洞察市场行情,驾驭市场风雨,握住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手段。历史上的贸易大国,如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等,很早就开始编制、发布对外贸易指数,并在政府、企业、金融证券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外贸易指数应用范围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在宏观层次:①在 GDP 的计算中用价格指数剔除因物价变动对报告期 GDP 总值的影响,以提高 GDP 数字的准确性并由此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②用价格指数缩减得到数量指数,衡量和评价国家或地区或行业对外贸易的实际进出口规模及其变动状况;③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条件状况,贸易效益及其变动;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用贸易指数比较和评估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中观层次:①国务院综合部门和外贸、金融、外汇等管理部门运用贸易指数
分析、研究、确定重要的经济指标,如利率、汇率等;②贸易指数可以用来定量分析影响地区或部门进出口贸易额或税收收入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大小。在微观层次:①行业和企业借以把握自己的产品、未来产品、互补产品、替代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和供求变化;②是行业和企业借以确定自身发展战略、市场竞争力、比较优势和赢利能力的重要参考;③是金融证券机构确定投资行业板块的必要参考。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统计的权威部门,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从 1994 年开始试编中国对外贸易指数, 2000 年,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组织专门人力、作为专门项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下,着手修订我国贸易指数编制系统, 2001 年 11 月,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联盟、法国统计局、香港政府统计处和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 16 位专家,对新修订的中国外贸易指数系统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新系统实现了以下目标:①可靠性:在样本选取、指数公式的确定和汇总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编制贸易指数的经验和科学方法加以修订,同国家统计局和人民银行对国内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相衔接,涵盖的商品范围和贸易指数的种类全面,以保证我国外贸指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②实用性:修订方案充分考虑贸易指数的主要使用者-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以保证我国贸易指数的有用性。③可比性:我国的贸易指数具有历史可比性和国际可比性,填补了国内空白。